“红红火火的太阳升起了,红红的日子哟越过越好”……5月15日上午,一首首经典的旋律在晋城市城区北街办事处社区文化活动广场上空飘扬。这是他们举办的以《和谐北街,幸福家园》为主题的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来自凤兰学校的舞蹈《欢腾》拉开了演出的帷幕。接着,后河小学五年级24名小学生表演了舞蹈《红绿灯下的小白鸽》。然后是社区“五老”登台演出。下东关社区扇子舞《红红的日子》、中后河社区欢乐腰鼓、西后河社区广场健身舞《最炫民族风》,把演出推向高潮。这种老少同台同乐,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场景,在全市城乡随处可见。已经成为各级关工委教育和引领青少年的一大举措。
以文化人,建造城乡一体化文化框架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引领前进的旗帜,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文明进步的标志。全市各级关工委,坚持以先进文化为统领,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带领“五老”积极参与城乡文化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文化框架。
在农村,“五老”把繁荣农村文化,倡导文明新风,为青少年创建健康成长环境作为奋斗目标。沁水县嘉丰镇李庄村22名离退休回村的老干部、老教师成立了“夕阳红联谊会”,在村关工委领导下,组建起“夕阳红”音乐队、舞蹈队,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在他们带动下,李庄村兴起了文化热,村民素质显著提高,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后有5家国有大企业进驻,员工多达1700多人。村关工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组织村企共建、文化兴村。5大企业与村集体投资680万元,新建起包括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健身室,“五老”活动室和舞台为内容的村文化活动中心,新建起一条商贸文化街,硬化了街道,绿化了环境。村企共建共享,喜结硕果,从1998年以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群体上访事件。“五老”参加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较早的高平市,3年来共投入6亿多元,在农村开展有阵地、有设施、有人员、有活动的“四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有文体活动中心、有图书室、有健身园、有舞台、有篮球场的“五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形成市有中心、乡有站、村有室的文化阵地建设新格局,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文化阵地全覆盖。
在社区,“五老”把发展诚信友爱,和谐融洽的社区文化作为改善城市形象、强化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手段。每逢周六周日,城区夏匠村的阳光爱乐培训基地热闹非凡,基地附近的音乐爱好者和青少年便聚集在这里,进行音乐方面的学习与交流。阳光爱乐培训基地由一个合唱团和交响乐团组成,是退休干部王全惠在市县两级政府扶持下投资30余万元建起来的音乐协会组织。协会在排练的同时,经常下乡演出,活跃了社区文化生活,受到了社区青少年的好评和称赞。5月18日,是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为了纪念这一节日,市博物馆举办了《黄土中诞生的文明 — 中国古陶文化》图片展,邀请一批“五老”担任解说员。60米的展墙共展出我国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古陶图片百余幅,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簇拥而来的青少年。近年来,全市“五老”以社区为单位,围绕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带领青少年开展做文明市民、树立文明新风、创美好家园活动,因地制宜,采取举办城市文化、城市管理知识竞赛、有奖征文和各种专题讲座,利用节假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公德和城市意识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企业,“五老”以营造企业内部文化为重点,着眼于“四有”职工队伍培养,努力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全市最大的企业晋煤集团,集团关工委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和导向作用,配合企业着力构建战略导向型的、以安全文化建设为重心的、独显晋煤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同时积极鼓励各子分公司结合地域文化、行业特征、企业体制和管理风格的实际,开展文化实践和管理创新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子分文化,为青年员工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平市科兴集团关工委配合企业,开展创建区队文化、 班组文化活动,谱写了矿歌,制定了矿训,把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之中,努力创建催人奋进的人文环境,激发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许多企业的“五老”还结合树立企业形象,以治理矿区、厂房、车间的脏、乱、差为突破口,带领青年大搞绿化美化,改变生产、生活环境,使企业和员工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学校,“五老”重点抓了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坚持了升国旗、唱国歌、班团队活动制度,开展了“中华魂”读书活动、手拉手献爱心活动,一帮一结对子等活动,在校园开办了“校园之声”广播,设立了板报、报栏,悬挂了名人肖像,张贴了名人警句和学生守则、校训,构筑起校园文化长廊。泽州、阳城、陵川等县关工委,还以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和国家自强等内容为重点,开展国家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心”;以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等内容为重点,开展文化认同教育,帮助学生传承“民族魂”;以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等内容为重点,开展公民人格教育,培育学生做“现代人”,取得良好效果。
在家庭,“五老”以营造提高青少年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的家庭文化为重点,将习惯养成教育、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法制教育、兴趣教育融为一体。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营造家庭文化应从家长抓起。城区关工委依托全区70多所中小学校,创办了70多所家长学校,编印了2万多册“家教读本”,对家长学员进行正确教育子女知识的传授与培训。阳城县关工委成立了家庭教育委员会,专抓家庭教育,全县共办起120多座家长学校,做到了有阵地、有专职教师、有教材、有规定授课时间。晋城市“五老”流动家长学校常务副校长孙战平,2007年以来,深入全市6个县(市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120多次,解答家长教育子女疑难题300多个,为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作出贡献。
到目前为止,一个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载体,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相互渗透、交相辉映的城乡一体化文化格局,在全市已初步形成。面对变化了的新情况,市县(市)两级关工委从强化自身建设,建立健全文化长效机制入手,组建起法制帮教、宣传辅导、帮助就业、文化科技、家庭教育、扶贫助学等6个专门委员会,利用各种文化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在全市范围内推出“十大文化育人”工程,动员全市“五老”根据个人实际,积极争当爱国主义宣讲员、挽救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员、家长学校的培训员、文体活动的指导员、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督导员、了解青少年学习、生活、思想变化的调研员。为传播先进文化,教育和引领青少年做出新贡献。
强化主题 把握主基调 唱响主旋律
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以文化人。那么,怎么以文化人?市关工委主任王家俊的体会 是,坚持用先进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在这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铸魂立人。近年来,我们紧扣时代脉搏,在学校深入持久地开展了“中华魂”读书活动;开展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活动;开展了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荣辱观教育;进行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陵川县关工委从当地实际出发,在校园开展“道德教育第一课”、“小手拉大手”、“小雷锋在行动”等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增强未成年人“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道德观念;在社会开展了以“助人为乐、扶贫助残”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在行动”活动,组织社会青年开展维护交通、义务植树、扶贫帮困、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收到好的社会效果。阳城县关工委组织“五老”开展“唱红歌、忆传统、扬正气”活动,全县城乡共涌现出25支红歌队,长年累月唱红歌的“五老”多达1000多人。他们不仅自己坚持唱,还主动与青少年一起唱,坚持送歌下农村、入社区、进学校,成为阳城县一道亮丽的风景。陵川县离退休干部王全妞,小时候逃荒要饭,1946年参加革命,1949年入党,他的个人经历便是一部民族解放和社会发展史。为了教育下一代,他把自己的成长经历编写成册,分“我的童年”、“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建设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开放”四大部分;将各个时期的战斗英雄、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整理成册,进学校、进社区为青少年讲演。坚持讲演40年,足迹遍布晋城市6个县(市)区,172所中小学校,讲演近600场,受教育青少年达23万多人次。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德树人。孔子说:“道之以德,有耻且格”。是说道德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律,有道德才有知耻之心,“为所当为,止所当止”。为此,他们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优秀思想,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由高平市关工委、老龄委共同组建的“夕阳红”艺术团,成员大多是专业的剧团退下来的老艺术骨干。2000年组建以来,将一些上党梆子优秀传统剧本进行整理在城乡演出,还新排了现代戏《打碗记》、《三妯娌》、《墙头记》等戏,宣扬知恩图报的孝道文化,利用高台教化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每年下乡下矿演出100多场。阳城县凤城镇孙庄村退休老干部张家福,现已82岁。为了教育青少年,他自费4万多元翻印了近6万册《弟子规》,刻制了420多个弘扬优良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光盘,亲自登门为中小学校送光盘、送书。并身体力行教育自己的子女。全家29口人中有10名共产党员、5个大学生、4个中专生。陵川县一代名儒郝经,是金元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为创立大元帝国立下丰功伟绩。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陵川县退休老干部秦鸿昌决定写青少年励志题材书籍《郝经传》。为此,他自费多次到北京(国家)图书馆、省立山西大学图书馆,河北保定、河南洛阳、开封和一些省内外的相关“地方志”单位翻阅收集资料,行程两万多公里,历时8年写成《郝经传》。被北京(国家)图书馆、各省市图书馆,复旦、南开等大学图书馆等60多馆收藏,成为当地中小学课外必读读本。高平市退休老干部常四龙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退休后撰写了以长平古战场文化、炎帝农耕文化为题材的6本专著,成为高平市有名的考古专家。
用现代科学文化增智育人。干好一件事情,不仅需要明确的目标、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作风,还要有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青少年特点出发,全市各级关工委在中小学重点抓了“学科育德”,解决“只教书不育人”、“育分不育人”的问题。努力使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增智”与“育德”互促共进。对毕业离校的社会青年重点抓了专业技术培训。高平市退休干部韩建清利用自己的特长,退休后投资400多万元创办了高平市音乐舞蹈学校,为“三失”青年大开方便之门。办学10年来,为社会输送了近百名文艺工作者,高考专业合格率每年都达到100%,学生毕业就业率达到100%,已毕业的学生除升入高等音乐院校深造以外,大多活跃在各专业文艺单位、工矿企业和社会团体,成为高平市的艺术骨干。陵川县关工委聘请农民药材种植专家牛元富为教师,对全县青年农民进行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促进青年农民勤劳致富。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6万多亩,总收入4000多万元,并涌现出200多个户均两亩以上、人均一亩以上的药材村,5个中药材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的乡镇。阳城县关工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凌克勤,退休8年来坚持下乡搞科普,足迹遍布全县18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培训青年农民3200多人。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各级关工委先后组织200多名老科技工作者下乡为青年农民讲课,受教育农村青年多达1万多人次,有2000多名青年农民通过科技培训掌握知识和本领,外出闯荡市场。
突出主体,让青少年在文化活动中唱主角
在用先进文化教育青少年的实践中,全市各级关工委十分注意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文化活动,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唱好主角。具体做法是从当地实际出发,唱好“三台戏”。
打造亮点,唱好拿手戏。这个拿手戏就是老少互动,互帮互学互爱。阳城县董封乡赤头村24名老战士、老教师、老村干、老模范采取分片包干、结对谈心、老少手拉手、互帮互爱互动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做到哪里有争吵,哪里就有人解劝,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人调解,哪家孩子有毛病做错了事,就有专人进行帮助,哪个家庭教育孩子方法不当,就有人去教育引导。全村实现了10年无上访户,无诉讼案,无治安处罚。泽州县79岁的离休教师郭象壁,曾参加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离休后他与儿辈、孙辈、重孙辈结成互帮互学互爱的对子,一起制定了“十句格言”和“五条准则”的家训,作为做人行事的座右铭。全家18口人,人人追求进步,个个好学上进。沁水县退休老干部张道德自己投资上万元购买和收集各类图书5000多册,办起一个家庭图书室,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读好书、学好人、做好事,为青少年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律,提供了一个平台。来他家看书学习的青少年多达5000多人次,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反响。市关工委总结了他们的经验,结合荣辱观教育,向全市关工委发出“万名‘五老’联万户,精心教育下一代”的号召。总结推广了来自基层的自定家规家训,辈辈以德传家;兴办家庭图书室,开阔视野;创办家庭文化辅导站,补充精神食粮;举办家庭书画展,作画传德育后人;组织家庭演唱会陶冶情操;举办家庭英雄事迹报告会、革命传统代代传等6种老少互动模式。一个老少结对子,互帮互学互爱热潮在全市蓬勃兴起。
彰显特点,唱好地方戏。突出青少年的文化主体地位,就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打造更多适合青少年口味的文化品牌。晋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晋城人民在这片热土上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创造了彪炳史册的红色文化。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文化、炎帝尝百草的农耕文化,誉满全国的太行、太岳精神等,是晋城独特的精神文化标识。全市各级关工委积极挖掘、保护、利用、传承这些优秀文化资源,让它更好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阳城县关工委组织全县有写作能力的130多名“五老”全县采风,收集资料,著书立说。先后撰写出适合青少年阅读的5套丛书。即《革命斗争史丛书》、《优秀传统文化丛书》、《乡情民俗丛书》、《资源与地理丛书》和《家庭教育丛书》,受到青少年欢迎。高平、泽州、陵川等县市关工委,组织“五老”撰写了一大批村志、行业志、单位志和家族史,参与写志、写史的“五老”多达上千人。各级关工委将这些珍贵教育资源主动推荐给中小学校,作为青少年的课外读物。组织作者进学校、进课堂、进教育基地,以现身说法,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收到很好社会效果。让乡土教育进学校,校本教育进课堂,是沁水县关工委的一大探索。近年来,他们组织退下来的老教师编写了一系列突出地方特色,涉及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民情风俗等内容的乡本教材,摒弃了干巴巴的说教,把爱家乡和爱祖国结合了起来,这些教材已被全县三分之一的中小学采用。
突出重点,唱好践行戏 .“纸上得来终觉浅”,坚持知与行的统一,树立自己的人生志向,方是真正所得。基于这一理念,阳城县关工委组织青少年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活动,引导青少年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雷锋精神。用身边学雷锋做好事的事和身边做好事的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使学雷锋活动时代化、大众化和常态化。沁水县关工委在青少年中开展学雷锋,见行动活动。要求全县在校的高中生为父母洗一次脚,初中生帮妈妈做一次饭,小学生帮妈妈扫一次地。有的中小学生还开展了给父母写一封信活动。陵川县关工委在青少年中开展评比选树活动,即评模范、比行动、选先进、树样板活动。教育中小学生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近年来,全县每年都要开展一次评选活动,表彰一批“四好”青少年。今年年初,市县关工委与市县委宣传部、市县文明办、市县教育局、团市县委、市县妇联一起开展了晋城市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共评选出20名美德少年标兵,40名美德少年。为了迎接晋城市关工委成立20周年,最近,市县两级关工委又推出评选百名模范道德青少年和评选百名“五老”模范标兵活动。沁水县土沃乡台庭小学学生梁科,为了抢救落水同学献出了自己年幼的生命。县关工委和团县委对他的英雄事迹进行了总结表彰,号召全县青少年开展学习小英雄梁科活动。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