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宣传通讯员,对宣传全党全民关心下一代的战略任务、宣传关工组织参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成果、宣传“五老”奉献精神、促进全社会形成关注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责无旁贷。因此,关工委宣传通讯员,既要熟悉关心下一代工作情况,又要肯吃苦、乐奉献,同时还必须练就文字功底好、写作基本功过硬的本领。下面,谈谈我自身对此的粗浅体会。
一、立大宣传理念,当关工委助手
市关工委宣传通讯员,不仅是广州市关工委主办的《工作通讯》和《关爱》期刊的通讯员,往往也是各区、县级市关工委、市直局以上单位关工委(关工小组)负责对外宣传的骨干,有的还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专才。这支关工委宣传工作队伍,在宣传关爱工作、交流经验、推广典型,推动关工委工作上新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逐步树立了向社会做宣传的大宣传理念,不仅面向青少年、面向“五老”,还面向整个社会。这支队伍,通过向关工委内部刊物和主流媒体撰写关工委工作通讯、报料报送关心下一代工作采写信息,拓展了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的对象和领域,发挥了关工委助手的作用。而随着党委政府对关工委工作的新要求,随着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的创新发展,如何掌握好宣传工作中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我们这些新老“宣传兵”,尤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
首先,关工委宣传通讯员要融入关爱角色,用心、用情、用力去做好宣传工作,做到脑勤、嘴勤、腿勤、手勤。
脑勤:一是了解中心工作。不仅要了解党委、政府在某一时期的中心工作,大政方针,所在区、县级市和市直机关的重点工作,而且要了解所在区、县级市关工委和市直局以上单位关工委(关工小组)的工作计划、工作重点,这样才能在撰写通讯报道、起草文稿时心中有数。二是把握工作定位。“关工委是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有在职领导干部参与、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的群众性工作组织,既不同于工、青、妇那样的群众团休,也不同于其他的社团组织,具有鲜明的特色。” (引自省委组织部粤组通[2000]8号文)。关工委的这一性质,决定其工作定位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配合,主动作为”。关工委在培养教育青少年的工作中,虽然有独特优势,但始终不是主角,而是配角。关工委和“五老”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不可能也不能唱独角戏,只能尽其所能,发挥助手桥梁作用。牢牢把握这一定位,你在宣传报道中才不会把关工委视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抢了主角的戏。三是学会换位思考。你撰写的报道,可能是以关工委的名义,那么,在动笔之前,你要从关工委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定调。
嘴勤:首先要弄清报道内容。无论是领导交办的稿子,还是协助基层总结经验,或是你采访的人物报道,都要全面了解情况,确定报道内容。同时还要了解你投稿的报刊设置的栏目与需求的稿约。其次是核实统计数字。报道关工委的工作,往往离不开统计数字。在撰稿时,你要多问,反复核实其中的数字,用较为准确的数字说明问题。如报道讲师团到学校宣讲,点出受教育的学生人数,总比你含糊其词的“只见人山人海,场面相当地壮观”来的朴实实在。再次要掌握素材细节。一篇好的宣传报道,典型的事例、感人的细节,更能说服人、打动人。缺乏多思多问,写出来的东西可能是干巴巴的。
腿勤:深入基层社区,是获取宣传报道题材的好途径。街(镇)、社区(村)是关心下一代工作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主阵地,关工委和“五老”关爱青少年的鲜活事迹在基层。迈开你的腿到社区去,到农村去,那里是你宣传报道的源泉。捕捉先进典型,能让你的宣传报道更具感染力。作为宣传通讯员,要有意识地去发现闪光点,进而去发掘、了解闪光点有价值的内涵,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将撰写的报道文章“备料”。走访宣传对象,让你可以近距离、深层次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写出来的报道与你在办公室打打电话、艺术加工而成的东西,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手勤:其一,养成记录习惯。笔者长期从事文稿、宣传报道工作,已养成一个记录习惯。参加会议、现场考察、采写对象,必做笔记。构思文稿期间,无论何时何地,忽来灵感或冒出词句,必掏笔记下。这对你的写作无疑是大有帮助的。很难想象,明知要你负责撰写宣传报道,你却在参加会议、活动的过程中不作记录就能写出恰如其分的文稿。当然,假如你是一个过耳过目不忘的天才,那又另当别论。其二,用心积累资料。平时读报、阅文、看材料,要做个有心人,把一些关爱工作动态、青少年所思所需等有关资料收集起来,以备用时参考。当然,也不局限于“有关”,看似无关却有用的东西也要积累。杂学旁收,博采众长,对提高写作水平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三,反复修改文稿。 “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鲁讯语),写出来的可以放一放,再看,再修改。经此,你的写作水平自然会逐步提高。
其次,关工委宣传通讯员在撰稿向社会宣传或向媒体报料采写时,要注意摆正三个关系, 即关心下一代工作与关工委工作的关系、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主角与配角的关系、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关工委宣传报道个性的关系。只有这样,才会避免将关心下一代工作视同关工委工作,将党政部门这一主角开展的工作套到配角关工委和“五老”身上。关工委宣传报道要姓“关”,要实事求是地阐述关工委和老同志在其中怎么做、发挥了什么作用。
二、掌握写作的技巧,提高文章可读性
关工委的宣传报道,虽然不必追求新闻报道那种“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轰动效应,但也必须掌握新闻写作的技巧,提高关工委宣传报道感染力。
(一)明确主题,讲求立意。写新闻报道不是侃大山,不着边际,聊到哪儿算哪儿。文章要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必须明确一个主题。主题是从材料中提练出来的,提炼主题要做到鲜明、集中。一般篇幅不长的报道文章,反映的问题要单纯些、集中些,不必面面俱到,生怕漏掉什么。同时对材料的开掘要深,要尽可能出新意。例如,我市区(县级市)关工委每季度召开信息交流会,会议内容丰富,各谈工作,各抒己见。写成通讯报道往往限于或简单、或纪实性的记录全过程。笔者曾参加在海珠区召开的信息交流会,后从笔记记录材料中提炼出“关爱未成年人,开展读书活动”这一主题予以报道,全文800多字,将会上交流,海珠区关工委谈如何发挥“五老”才干、编写《人生》教育读本赠送学生阅读,凤阳街退休老师邓惠桃谈为未成年人撰写5部小说,八年如一日帮教孩子,以及领导从这一话题切入希望关工委配合教育部门将读书活动引向深入等有关内容集中起来写,而略去其他,使主题更为鲜明突出。笔者也曾读一篇关工委走访有关单位的报道,全文1400多字,反复出现的有名有姓有职务的领导竟达40人次,加上流水帐般的记述,大大冲淡了要表述的“主题”。
宣传报道文章,不仅要有鲜明主题,同时要讲求立意。有些人以为新闻报道,特别是关工委的宣传报道,应该是中规中矩的官样文章,其实是一个误解。关工委的宣传报道文章,也要如散文、诗歌般讲求立意和意境。要有鲜活感人的思想,不要套话连篇的平庸陈述;要用生动具体真实的描述,把深刻的思想勾勒出来,不要堆砌华而不实的词句去歌功颂德。今年《广州市关工委工作通讯》第4期刊登的姜渝萍《怀念柯岩》一文,以如诗的语言,描述了北京关协副会长柯岩老大姐教作者关心下一代,与作者结忘年交的情谊。文章立意清新,柯岩大姐风范,感人肺腑。
(二)锤炼标题,观点鲜明。文章的标题,包括文章题目、文内小标题。标题可点明主题,可概括要阐述的内容,甚至以所写主要人物、故事发生地点为题。写作标题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简炼。要注意题文相符,观点鲜明,言简意赅。好的标题,能激起读者阅读的欲望,能起纲举目张的作用。如魏巍散文式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标题就很吸引眼球。去年市关工委开展“法律进民办中小学”试点工作,白云区一中学的报道文章标题是“一项值得全面开展的活动”,令人有读下去探求所以然的愿望。2004年《工作通讯》刊登东山区关工委廖宝莲的《佣爱心写成的诗篇》,记述退休教师温惠恩的事迹,文中小标题“辛勤耕耘,真情播种爱”、“甘于付出,谱写园丁曲”、“奉献余热,关心下一代”,显然经过一番构思、锤炼。
写文章的确应讲究标题的艺术,有些人对此不够重视,不下功夫,写完文章有的随便安个标题,有的题不对文,有的题目大文章小,有的标题过于冗长。如标题为《振兴乡村文化教育,启动乡村少年宫建设(此处省去紧接下去的69字)》涵盖内容弘大,文章内容却只是记述街镇信息交流会传递拟建乡村少年宫的信息,接着写区关工委领导布置学生暑假活动的“希望”,实在有点“错乱”。有的喜欢冠以长标题,笔者见过报道关工委信息交流会的文章标题长达86字,真成了“标题新闻”了。
(三)筛选素材,详略得当。写文章要掌握原始材料,即掌握素材。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筛选和提炼以后的素材叫题材。筛选和提炼素材就象种庄稼要间苗一样,要去掉一些多余的苗芽。所不同的是,写文章比间苗还复杂,要去掉的可能是比较多的素材,只留下对主题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并尽可能的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而写时学会取舍、裁剪、详略、主次、轻重、虚实的安排,将让文章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更为突出、生动有力。
笔者曾采写老市长、市关工委第一任主任杨资元的事迹,掌握了很多素材,最后选取老市长最具为人动容的风范——忧国忧民,关注关怀未成年人为主题,写成《心系家国,情暖稚子》一文。围绕这一主题,筛选材料,提炼出“忧国忧民,胸怀家国事”、“关注关怀,心系稚子情”、“求真求实,唱响和谐曲”三小标题,赋予典型例子与一些细节,表现一位老领导为下一代健康成长,真诚备至、谆谆善诱、离休不离岗的高尚情怀。海珠区退休老师邓惠桃关爱未成年人的事迹感人,羊城晚报记者在了解掌握素材后,截取一面,写成《退休老师十年挽救50问题孩子》,详写她帮教边缘生,略写著书教育青少年,主题鲜明突出。
(四)语言简洁,生动凝炼。文章语言要讲究简洁。鲁迅先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我们有些同志写文章常有同义反复的现象,有些是多余的字句。如“任何关心下一代的工作,都是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这些工作都是有意义的工作。”一句话仅“工作”一词就出现四次,至少三个是多余的。曾戏改唐代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将七言诗改为五言诗,成了“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再简化为14字的词:“雨纷纷,欲断魂,酒家何处有?杏花村”。分别删去8字、14字后,诗意无大变。当然意境有点不同又另当别论。至少说明,文字的简炼、删减大有余地。写文章要防止翻来复去,啰啰嗦嗦,对于动态式的报道,更是要尽可能短小精悍,一事一议。如有一报道某中学举行“教育会议活动”,先写了一段镇重视学生教育的历史,再列出会议各项议程,描述“今天的天气大晴,烈日当空,操场上阳光猛烈,高温难熬,学生席地而坐,头顶烈日……”核心内容反而不多。有的文章句句正确,却八股连篇。出席会议、活动列了一长串含职务、原任职什么的领导名单,生怕漏了其中一名,而“在百忙中亲自什么什么”、“重要讲话”、“脱稿讲话”等等词语比比皆是,这样的描述语言,貌似尊重领导,我却以为反而有讥讽之嫌。
文章的语言要尽可能生动形象,才能引人入胜,才能更具感染力。鲁迅的《祝福》在写祥林嫂的衰老、麻木是这样描述的: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比概念化的一般叙述更具体形象得多。我们在宣传报道“五老”风采时,不仅要避免就事论事,而且语言要尽可能生动活泼,避免干巴巴、毫无生气的平铺直叙,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综合材料、撰写宣传报道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从构思到执笔,常常是坐也想,走也思,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及至冥思苦想,灵感突现,犹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算是有苦有乐。正如唐代诗人贾岛作对偶所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