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二部委通知
政策法规
健康标准
调研报告
热点新闻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政策新闻 > 领导讲话 > 正文

情系下一代耕耘十三载——辽宁锦州市张绪英事迹

张绪英,81岁,是一名广宁公安分局退休的老公安。1997年开始担任北镇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的,2008年6月向街道领导提出辞去了常务副主任工作。张绪英虽然没有职务,但仍尽自己所能继续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

关心下一代工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十分复杂,特别是处于夕阳年龄的人做朝阳事业难度更大。要做好工作,首先是要热爱这项工作,怎么热爱,那就是把下一代当作自己的后代去看、去管。10多年来,张绪英就是用这样的心态,紧紧依靠党政领导,紧紧依靠市直相关部门、紧紧依靠社区和学校,认真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一、在政治上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

对下一代的关心最主要的是政治思想上的关心,引导他们走正道。几年来,张绪英主要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对青少年重点是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每年的清明节,张绪英都主动与教育局关工委联系,组织辖区内中小学生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墓,缅怀先烈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活动。在烈士墓前举行入队、入团、入党及成人宣誓活动,请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老党员、老英模忆战史、讲传统。让孩子们了解抗美援朝、辽沈战役的英雄故事,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为使这样的教育活动常搞常新,张绪英多次下军营、进干休所、入机关、到敬老院、拜请老英雄、老模范、研究活动内容、形式。一二是用雷锋精神育人铸魂。张绪英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学雷锋活动,用雷锋精神育人铸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中小学生学雷锋事迹,走雷锋成长道路,做雷锋传人。多次在校园内举办《雷锋走进新世纪》大型图片展览,请雷锋的战友乔安山和报道过雷锋事迹的军旅作家、摄影家来学校讲雷锋故事,请学雷锋标兵、工人演讲家冯守民和退休老工人么洪成为学生做报告。树立了一所小学为学雷锋典型,建立了全市第一个“雷锋中队”,隆重地举行了授旗和命名仪式。自己掏腰包为“雷锋中队”购买雷锋塑像,购买图书,建立起“雷锋图书角”等。使这个中队人人学雷锋、天天学雷锋、让雷锋精神永驻,在育人铸魂中发挥作用。三是开展法制教育,利用多年从事公安工作的便利条件,为辖区内10所中小学选聘了由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等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法制副校长是学校的法律顾问,定期参与学校重大法制教育活动,每个学期至少要为学生讲授一次法制课。几年来,先后向中小学生讲授了《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经张绪英组织的法制教育讲座20余场次,受教育师生达10多万人次。

二、在生活上为下一代办实事、解难事

对下一代的关心最实际的是动真情、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张绪英扶持困难家庭的青少年,帮助特殊家庭的青少年,挽救失足的青少年。

前些年没有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时,城乡都有为数不少的贫困家庭子女因念不起书而辍学失学。一次张绪英到村委、居委调查时发现一名叫曲光的人,家庭特殊困难。他三十多岁,遭遇车祸,卧床不起,妻子与他离婚,远走他乡。身边有一个八岁女儿和他靠政府救济艰难度日,孩子已经面临辍学。看到这家的情况,对张绪英启发很大,他立即深入街道所辖五个社区,五个行政村做了一次详细的贫困户调查,又到学校核实发现有33名学生家庭贫困,有的是特困户,孩子读书急需救助。张绪英把这一情况向街道党委和政府做了汇报,征得领导的同意和支持,舍出“老脸”四处奔波,到政府各科局为特困生联系资助钱款。多数单位热情接待捐钱捐物,但也碰了一些“钉子”,有的人认为张绪英“没事找事、多管闲事”。但他不灰心、不气馁,一次不成去两次,两次不成就去三次。有一个单位他先后去了五次,终于找到单位主管领导和“一把手”。几位领导被我的精神和行为所感动,答应包扶救助一名困难学生。真是跑乏了腿、磨破了嘴、操碎了心。至于跑了多少单位,去了多少次单位和贫困家庭无法计算,各大局和辖区的居民、学校的领导、老师大部分认识张绪英。就这样,当年调查确定的33名家庭困难学生的学习费用都落实了救助单位。召开救助单位、受助学生家长及学校三方“见面会”,签定协议书,填写登记表。根据当时的消费水平,张绪英和有关单位协商确定对贫困学生救助标准是:小学生每人每年4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600元,高中生每人每年800元。这样活动已连续搞了10年。据统计,累计资助贫困生382名,其中小学生237人,初中生107人,高中生38人,累计筹措资金l42075元。这些学生都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没有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失学的,更感到欣慰的,还有40人考上了高中,18名升入了大学。

社会上有一批特殊儿童。他们有的过早失去父母,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在外地打工。这些孤、单亲儿童成为特殊的弱势群体,需要特别的爱、特别的关照。多年来,张绪英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孙子、孙女看待,谁家有困难,他都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辖区内有个叫石健的初中生,父母离异,归母亲抚养,母亲又下岗,无房住,一年内搬几次家。张绪英找民政部门为他家办了“低保”,找了助学的资助单位。一次张绪英到石健家家访,看孩子在纸箱上写作业很难,他到市公安局给要了办公桌和椅子,送到家中。这名学生从初中到高中都得到了救助,每当开学前张绪英都催促救助单位把钱送到孩子读书的学校。这名学生很“争气”,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北京陆军学院。有一名叫张丽的女孩,五岁丧父,随母亲改嫁,不幸又降临她家,七岁时母亲又命赴黄泉,她被寄养在姥姥家,住在低矮的茅草棚中,生活很困难。这个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先后被四个单位救助。为了落实张丽的救助钱物。在她读高中时,张绪英三进高中校门,第一次找校长为她免了学杂费、课本费,第二次找校长为她免费做了校服,第三次和学校协商为她确定了救助单位。解决了生活、学习中的一件又一件难事,坚持读完了高中,考入了阜新工程技术大学,现已毕业参加工作。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近些年青少年犯罪逐渐增加,张绪英想:失足的青少年也是我们的下一代,对他们也要伸出援助之手,耐心说服,帮助他们迷途知返,改邪归正,不让一名青少年落伍掉队。张绪英经常找这些人谈心,进行帮教,凡是能帮助解决的问题,他都一一帮助解决。10多年来,张绪英通过与有关单位联系、协商、安排了15名“两劳”释解人员就业。帮助联系贷款,使11名“两劳”释解人员走上了自谋职业道路,生活有了保障,有的娶妻生子、安居乐业。至此已为40多名“两劳”释解人员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张绪英还把工作做到监狱的高墙之内。一次他到一初中调查时,得知有个叫张园园的女学生整天愁眉苦脸,十分悲观,还时常暗自流泪,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于是他及时进行家访,得知该生的父亲十年前因与人斗殴伤害致人死命,被判重刑,现羁押在锦州监狱。张园园与其母一块生活,靠母亲打零工艰难度日,张园园母亲去锦州探监,回来后告诉孩子他父亲在狱中精神压力很大,要寻死,已被隔离“蹲小号”。孩子听到这一消息后,母女抱头痛哭,十分惦念父亲,担心父亲出事。为使孩子安心读书,张绪英和南关警务区警官及二道壕村主任商量,三人同去锦州监狱做园园父亲的思想工作。去锦时,还特意带去了家乡特产熏鸡和水果。我们向园园父亲介绍了家乡变化、家庭生活及孩子学习情况,苦口婆心规劝园园父亲认清形势放下包袱,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狱,与妻子女儿团圆,一番肺腑之言感动了园园的父亲。当张绪英把探监情况向园园讲述后,园园的脸阴转晴,愁绪烟消云散,从此安心学习。初中毕业后考入高中,继续得到资助。高中毕业后考上了石油大学,现已参加工作。

三、发挥余热、继续关爱下一代

2008年6月,张绪英因年事已高,加之身体不太好,怕影响工作,向组织上提出辞去北镇街道关工委副主任职务,无官一身轻,奔波了一辈子该歇歇了,可是他仍旧闲不住,心里还挂念着关心下一代工作。应该力所能及再干点什么? 张绪英想在社区组建老少年协会。于是,他找到了大佛寺社区新当选的郝主任,谈了想法,得到郝主任的支持。两年多来,在街道党委的领导下,在社区的支持下,通过老少年协会这个组织形式,他又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搞好调查,掌握实情。张绪英与3名老同志和3名社区干部逐楼院、逐小区调查60岁以上老人和青少年情况,利用半个月时间对23个楼院、3个平房小区进行登记,又和5个学校核对,摸清了470名老人和420名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困难生、差生、劣迹生情况。通过调查,为31户人均收入不足150元的困难家庭解决了低保。2010年春节前,发动20名党员捐款,为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

2、组建青少年活动站,利用学生暑假和青少年一起活动,请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做报告,请老党员讲党课,请善于书法的老同志讲书法,老少一起下棋、打球等,活动有声有色,每次活动他还为孩子们发点学习用品和纪念品。

3、组织设立六大员,2010年1月20日社区召开了“五老”自荐“六大员” 动员大会,有20名“五老”担任了社区的“六大员”,其中道德教育宣传员3名,社会治安协管员4名,网吧义务监督员3名,矛盾调解员3名,信息搜集联络员4名,矫正对象帮教员3名。街道领导非常重视,到会讲话,社区为“六大员”发放一张联系卡,一张电话卡。今年“七一”前夕,组织“六大员”在森林公园进行半年工作总结,因为社区办公经费紧张,张绪英向分局领导求援,帮助解决了车辆和经费,给“六大员”每人买了一顶“平安帽”。

4、开展大手拉小手,老少结对子活动。在张绪英倡导下,社区5名老同志和三校学生结对子。利用假日开展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之前,他和4名同志到学校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带去学习用品。今年,与张绪英结对子的吕岩松上了英实初中,张绪英给他送了三件东西,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一支法国产的钢笔,一个笔记本,鼓励他好好学习,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其余4名老同志也为结的对子赠送了礼品。最近张绪英听说被资助过的,就读兰洲大学三年级学生王照亮给学校食堂刷碗,每月只挣100元,添补自己的伙食费,放假回家路费有困难,我就邮去200元做路费,让这个孤儿回家和74岁的老奶奶过好新春佳节。

工作实践使张绪英体会到,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要三个离不开,离不开街道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离不开社区干部的配合,离不开有关部门和学校的支持。

多年来,张绪英把全部精力用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上,为自己儿女子孙没操过这么多心,家里的事一概不管,他所想的是对孩子们开展哪些活动有教育意义,天凉了,哪些孩子穿的不暖和,过年了,哪些孩子吃不上饺子……他把亲属看我送来的米、面、熏鸡、水果等送给困难家庭的孩子们。

张绪英这样做,很多人不理解,问我这么大岁数图什么,他说:我不图回报,但是也得到了孩子们的回报,每当节日我都能接到孩子们不同方式的慰问,有的打电话,有的写信,有的到家里来看我,也有的孩子特意在感恩节这天给我打电话。我心中有孩子们,孩子们心中也有我,这种真诚地爱,使我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组织上也给张绪英很高荣誉,广宁镇3次被评为省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张绪英本人两次被省评为先进工作者。虽然张绪英年龄大了,但是仍旧决心生命不息,关心下一代工作不止,为下一代献出力所能及的爱。


分享到:
来源: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2014-10-18  6600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