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二部委通知
政策法规
健康标准
调研报告
热点新闻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政策新闻 > 领导讲话 > 正文

论家风

一个国家有国风,一个政党有党风,一个地方有民风,一个学校有校风,一个家庭有家风。而国风与民族传统有关,党风与组织纲领有关,民风与习尚教化有关,校风与办学理念有关,家风与治家精神有关。风者相沿以久,相习以成,虽然目睹之无形,但是心感之有觉,影响所及,感召力极强。所以孟子说:“君子之德风”,“草上加风必偃”,范文正公称赞严子陵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上述风尚、风范、风气等等,都属于社会范畴。

战国时期,宋玉与楚王游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民安得共之”,这是自然界之风,但宋玉赋予以等级观念,拍了一番马屁,人们可以嗤之以鼻,然而,宋玉形象地描述了风“起于青苹之末,盛怒于土囊之口”,对空气流动现象,观察入微,因而使他的《风赋》成为千古讽喻文章,至今传诵。

中国是一个儒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几乎家喻户晓。这种要求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力图以模范行动去影响人,感化人,达到家齐国治,便成为许许多多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地吸收和包融了中华民族前人先进文化思想的成果。所谓国家,国是由若干家庭组成的。在中国传统诗词和名人言论中,国与家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曾撰联赠人:“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革命先烈郭亮在临戮日之前留给夫人的遗书说:“亮东奔西走,无家无国,我事毕矣”,对执政当局和黑暗社会表现出极大的愤怒与绝望。另一位革命先烈熊亨瀚有诗句云:“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谪戍伊犁登程告别家人时仍满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豪情。由此可见,国与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整体。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党中央发出了“保家卫国”的庄严号召,保家即是卫国,卫国才能保家。将家与国的统一观,升华到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高度。

治家,除了操持衣食住行和婚丧教养之外,还要特别重视培育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治家更高层次的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儿童道德丛书之一的《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读物,书中便不乏“修、齐、治、平”的道理。明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传称海内,历久不衰,从“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嫁女娶媳”、到“家门和顺”、直至“国课早完”,条分缕析,撮其要便是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以培育良好的家庭风范。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当过两任县令,他给舍弟墨的十来篇家信,自称“原算不得什么文章”,却充满着仁民爱物的思想,谆谆教导,建立一种平民式的家风。晚清一代文章家曾国藩的《家书》,事无巨细,不厌其烦的申诫子弟,充分体现了曾氏的清白家风和寒素家风。毛泽东早年求学时期,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我们今天,如果不苛求于前人,不以人废言,从而取其精华,定能获得不少教益。

家庭,是人生的生活乐园,是人生的创业阵地,是人生的启蒙学校,是人生的温情摇篮。现在,为了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各地都举办家长学校,以培养提高家长素质,使之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本人认为在家长学校中除讲授科学育人的知识外,还应该大力倡导家长要以身作则培育良好的家风。须知家庭教育不仅是家长的行为,而应该是全体家庭成员的行为。如果一旦形成良好的家风,便会产生互动效应,使在不教中潜移默化。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力矫社会非主流潜在的不正之风,倡导树立社会主义的新家风,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给传统的“家风”话题赋予崭新的意义。约略思之,大体有五个方面。一、大兴勤俭家风。不仅要求自身勤劳创收,节约支出,尤其要注重公勤公俭之风的培养。要勤于公事公务,不浪费公款公物。二、大兴学习家风。不仅要求学习科技知识,还要求学习人文知识;不仅要求向书本学习,还要求向社会学习;不仅要求学习会经营,还要求学习会做人。学习要注重实践,要注重创新。三、大兴和谐家风。不仅要求一家之内老幼和谐相处,夫妇和谐相处,兄弟姊妹和谐相处,还要求与亲戚邻里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涉身社会能够见利争让,见义争为,见不善争改。四、大兴仁爱家风。不仅要求怜贫恤弱,济困扶危,还要求具有春风般的胸怀,热火般的感情,化雨般的温馨,有洒向人间都是爱的崇高境界。五、大兴清白家风。要求不做亏心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襟怀坦荡,诚实为本,无不可告人的隐私。凡此等等,不能概全。当今社会存在所谓的“特殊家庭”、“伤痕家庭”,究其产生的原因,与没有良好的家风不无关系。树立上述良好家风,与其说是高标准,毋宁说是起码条件。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那么,试想那将是一个什么状况的家庭呢?对下一代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所谓的家庭教育,岂不是有名无实,哗众取宠吗!

2008年7月4日

分享到:
  2014-12-06  5272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