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二部委通知
政策法规
健康标准
调研报告
热点新闻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政策新闻 > 领导讲话 > 正文

山东省潍坊市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潍坊市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潍坊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发展调研组

2007年5月

【摘 要】

2007年4月,潍坊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潍坊市教育局、共青团潍坊市委员会联合成立潍坊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发展调研活动领导小组,对潍坊市区四所中学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发展状况进行了为期半月的深入调研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及其教育工作备受重视,但家长、教师对此认识与实际行为存有差异;我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总体良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被基本认可;我市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与立场鲜明,富有爱国主义情怀;青少年理想信仰和人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取向;青少年民主法治意识和公平正义思想道德认识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价值观得到基本认同;青少年有追求个人利益与道德伦理精神统一的价值趋向,但与现实行为选择呈现背离现象;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存在危机;青少年的集体主义思想与环保意识极大增强,公共道德水平却不高;青少年“勤俭节约”、“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尊敬父母”、“诚信友爱”的传统美德虽是主流,但面临严重挑战;二成多的青少年有过并支持“抽烟、喝酒”不良行为,其中城郊薄弱校为32.35%,明显高于市内重点校7.36%的比率;青少年14.5%的经常甚至沉迷网络游戏,23.4%的缺少网络道德与法律知识;88.7%的青少年重视自身心理健康,明显高于家长61%的重视水平;二成多的青少年对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教育表示不满;青少年心理困扰普遍存在,且市内重点校青少年的心理困扰明显高于城郊薄弱校2至6成;近九成的青少年喜欢人际交往,但19.4%青少年经常遇到人际交往障碍;我市青少年独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不足。

为此,我们认为:我市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务必坚持政治思想教育的首要地位;我市青少年理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取向,既要受到尊重又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整和引领;我市薄弱学校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发展期待特别关注,他们身处教育资源不利和劣势环境是思想道德问题的根本原因,全社会应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视角,关怀他们的健康成长;青少年道德价值与事实背离的困境,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青少年公共道德和不良行为问题,以及民族文化危机、网络危机,需要全社会协调行为、共同解决;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家长教师切实树立素质教育观,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同时,全社会应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开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新局面;我市市内重点学校青少年的心理困扰问题突出,期待全社会的特别关注;家、校、社会密切合作,扎实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交际心理、竞争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和自信心,并慎重处理早恋问题;提升教育品质,从心灵深处关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满足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需要。

【关键词】

潍坊 青少年 思想道德 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与心理问题是全社会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了解全市青少年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状况,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特点,探索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2007年4月,潍坊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潍坊市教育局、共青团潍坊市委员会联合成立潍坊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发展调研活动领导小组,对潍坊市区四所中学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发展状况进行了为期半月的深入调研活动。

本次调查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1.新时期我市青少年思想道德与心理发展的现状与基本特征;

2.青少年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3.制约青少年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4.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的设计思路、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思路

我们将青少年思想道德与心理发展状况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个部分。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可分析性,这两个部分相互关联,具有层次性;同时,采取封闭的备择式选择与开放的自主回答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将思想道德与心理问题简单的做统计处理,以提高研究的信度。

根据青少年思想道德通常表现的领域,思想道德的调查大致分为了“总体认识与基本态度”、“价值观”、“社会公共道德”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几个部分的内容体系,基本涵盖了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方面;政治思想方面;劳动、法制与纪律方面;理想信念方面以及道德品质方面的内容。

根据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通常表现的领域,心理健康发展的调查大致分了“总体认识与基本态度”、“个性成熟与性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几个部分的内容体系,基本涵盖了青少年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心理困扰、心理问题、人际交往以及性心理方面的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为主,并辅以文献资料分析。

问卷调查样本以潍坊市区新华中学、三中、十三中、潍城实验中学四所初中学校,分别代表市区重点校(如新华中学)、城郊薄弱校(如十三中)的不同类型,好、中、差三个层次办学水平的中学,随机抽取了初一至初三共计1200名学生,年龄13?16岁之间。本次调研每项调研分别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青少年思想道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12份,有效率84% ;心理发展发展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52份,有效率87.7%。访谈调查以家长和一线教师为主,从上述四所中学分别随机抽取学生家长和教师为调查对象。青少年思想道德访谈调查共选取310人(家长250人,教师60人),心理健康发展调查共选取563人(家长483人,教师80人)。

三、研究结果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及其教育工作的基本状况

1.我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及其教育工作备受重视,但家长、教师对此认识与实际行为存有差异。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图3-1),我市有86.2%的青少年认为思想道德对自身今后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素质全面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但仍有近14%的青少年没有重视思想道德及其教育,其中,2.08%的青少年认为思想道德及其教育没用,3.16%的表示不关心,3.66%的认为思想道德及其教育可有可无。在家长、教师的调查中,96%的家长和教师特别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认为这项工作应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首要任务。薄弱校和重点校、家长和教师无明显差异。在处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教育关系时,有86.8%的家长、教师和67.2%的青少年承认思想道德教育被置于至少与文化学习同等的重要位置。但据青少年对“父母和教师对你的知识学习和思想道德发展的关心”调查显示,仍有32.5%的家长和教师将知识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第一要素,这与家长的反映存有明显差异(图3-1-1),表现出家长、教师面对升学压力带来的无奈和矛盾的痛苦心态。

2.目前我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总体良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被基本认可。据调查(表3-1),青少年对身边其他人(主要是同学)道德素质发展评价良好, 82.8%的青少年对他人思想道德素质及其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表示满意, 14.1%的青少年对他人思想道德发展及其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满意,认为很差。在家长的调查中,78.8%和89.4%的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及其学校教育工作表示满意,另有20.3%和9.68%的人对此表示担忧和不满。同时,通过对样本总体“关于思想道德成长影响因素”的调查显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最大,认同率为46%,家长影响为33.1%,社会环境(主要指影视、网络媒体和社区邻里等)影响为20.9%。通过对所有样本总体关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途径的调查显示(表3-1-1),思想政治课教学、班主任工作、团组织活动和社会实践在作用发挥方面被认同为有效的主要途径,分别为69.7%、77%、66.8%、37.8%。

表3-1 青少年和家长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价

项目

青少年

家长

满意

不满意

满意

不满意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

82.8%

14.1%

78.8%

20.3%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

82.8%

14.1%

89.4%

9.68%

表3-1-1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途径作用发挥情况调查

项目

作用很大

一般

很小

没作用

思想政治教学

69.7%

15%

3.87%

2.9%

其他学科渗透

25%

59%

5.46%

2.6%

班主任工作

77%

10.6%

3.6%

0.97%

团队活动

66.8%

16.4%

5.48%

1.94%

社会实践

37.8%

49%

3.87%

2.26%

讲座与报告

25%

58%

5.16%

2.9%

3.我市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与立场鲜明,富有爱国主义情怀。调查显示(表3-2),82.4%的青少年支持拥护我国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认为我国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有92.7%的青少年向往党团组织的政治生活,其中63%的已是共青团员,29.7%的表示要积极加入共青团。另有84.2%的青少年当面对升国旗和唱国歌时经常对祖国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豪迈感。但仍有11.5%青少年不关心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有5.24%的青少年表示不支持当前的社会主义思想路线,7.3%的青少年表示不愿加入共青团组织,15.8%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感情较淡薄。

表3-2 青少年的政治思想状况

项目

社会主义思想路线

共青团组织

支持拥护

82.4%

92.7%

不关心

11.5%

反对

5.24%

7.3%

4.青少年理想信仰和人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取向。调查显示,对“你最崇拜的人”的选择,有15.7%选择教师类,25.9%的选择影视明星和体育明星类,21.9%的选择历史名人类。对“你的理想”的调查显示,20.7%的选择做雷锋等平凡而伟大或其他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有31%的选择成功富有的企业家。其他各类的选择也分别有近5%的青少年表示认同。当然,也有13.4%的青少年表示自己没有目标理想。对人生价值的调查显示,23.5%的青少年认为学习是“为了改善家庭条件”,有34.9%的认为是“为了找个安逸舒适的工作”,有23.4%的认为是“为了回报社会”,有22.5%的认为是“为了出人头地”。其中,对于“为了改善家庭条件”的选择,市内重点校和郊区薄弱校的认识存有明显差异,重点校为17.39%,薄弱校为40.34%,这反映出薄弱学校青少年基于家庭贫困现实而追求的价值取向。在对“你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的选择中更表现出多元的价值观(表3-3),但对“健康”却表现出较高的认同率,达36.4%,表现出青少年对安全与健康的关注。

表3-3 青少年认同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层级表(单位:%)

项目

金钱

地位

名誉

友谊

爱情

知识

健康

权利

家庭

事业

其他

第一

6.8

3

5.2

14.8

5.1

13.2

36.4

3.3

16.4

6.1

2.6

第二

7.3

4

4.2

16

7

11.8

12.5

4.9

14.1

10

2.6

第三

10.8

3.1

3.7

10.5

7.5

10.7

9.2

4.7

10.5

10.5

4.9

5.青少年民主法治意识和公平正义思想道德认识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价值观得到基本认同。调查显示(图3-2),青少年对班级管理民主制度的认同率达86.9%,对维护和遵守校规校纪的法制观念方面,有87.6%的青少年表示赞同。当然,也有11.6%和17.5%青少年对班级管理和维护与尊重校规校纪表示反对和不关心。另外,据“如果你手中百元假钞”的调查显示,有83%的青少年表示决不能让假钞继续流通。但仍有有14.7%的青少年表示要想办法花掉。同时维护公平正义的道德观也深为青少年接受,对“城乡差别带来的学习机会和权利差异的态度”调查显示,有87.5%的青少年认为应该坚持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均衡发展。对这一观点的认同,市内重点校和郊区薄弱校存有差异,重点校为87.9%,而郊区薄弱校则高达98.74%。这表达了农村青少年渴望公平享有优质教育的强烈愿望。当然青少年样本中也有10.5%的缺少民主平等、公平正义思想道德,表示反对或不关心城乡差异带来的教育不公平。

6.青少年有追求个人利益与道德伦理精神统一的价值趋向,但与现实行为选择呈现背离现象。调查显示,有85.2%青少年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追求正当的金钱利益,当个人金钱利益与“仁义、人格、气节”发生冲突时,有80.4%青少年表示,坚决站在“仁义、人格、气节”的立场,放弃个人金钱利益。但是,也有近12.7%和12.65的青少年表示支持唯利是图的观点,认为“挣钱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顾人格尊严和民族气节”(图3-3)。同时,据“当你捡到百元钞票时的观点”调查显示,有近38.4%的青少年认为“不要白不要”。在对待“黑出租便宜价钱送客”的调查显示,有33.5%的青少年对此表示接受,愿意乘坐“黑出租”(图3-3-1),显示出他们对待价值与事实的矛盾心态,带来了弱化“拾金不昧”等传统美德的危机。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城郊薄弱学校的青少年对“挣钱可以不择手段”的认同率为37.39%,大大高于市内重点校8.36%的认同率(图3-3-2)。

7.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存在危机。据调查显示,有近80%的青少年缺少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与维护,其中,有28.1%的对待影视剧、图书等文化产品方面认为国外的好,崇尚国外文化产品,另有51.9%青少年认为国外的和国产的都一样,没有民族文化感。当然,也有近19.5%的青少年表示坚决维护民族文化的价值与特色,喜爱与支持国产文化产品(图3-4)。

8.青少年的集体主义思想与环保意识极大增强,公共道德水平却不高。调查显示(表3-4),有近87%和88.7%的青少年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和环保意识,当个人利与集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产生矛盾时,87%的表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但仍有15.8%表示“先考虑个人利益再考虑集体利益”,7.8%的认为“经济发展可以牺牲环境”。但是青少年在公共生活中的公共道德水平却不够高。据“在乘坐公共汽车时,是否做到自觉排队”调查显示,只有64.2%的表示能自觉做到。

表3-4 青少年集体主义思想环境保护和维护公共道德调查

项目

集体主义思想

环保意识

维护公共道德(自觉排队)

支持(或基本做到)

87%

88.7%

64.2%

反对(或很少做到)

15.8%

7.8%

35.8%

9.青少年“勤俭节约”、“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尊敬父母”、“诚信友爱”的传统美德虽是主流,但面临严重挑战。据对青少年人际交往中诚信守诺的调查显示,只有76.4%的青少年表示基本做到,而有23.6%的表示很少做到;对青少年爱心奉献、乐于助人的调查显示,只有80%的表示能做到,而有20%的表示“与我无关”;对青少年勤俭节约的观点调查显示,只有81%的表示“基本做到,应当坚持”,而有19%的表示“很少做到”,认为“勤俭节约已经过时”;对青少年面对违法犯罪现象的见义勇为调查显示,只有70.9%的表示“愿挺身而出”或“拨打110积极进行援助”,而有29.1%的表示“怕惹事,装作没看见”;对青少年对待父母的态度调查显示,只有83.7%的表示能经常做到尊重、体谅和孝敬父母,而有16.3%的表示“父母烦人不愿交流,甚至厌烦和经常顶撞父母”。(图3-5)

图3-5 青少年的传统美德状况

10.二成多的青少年有过并支持“抽烟、喝酒”不良行为,其中城郊薄弱校为32.35%,明显高于市内重点校7.36%的比率。据对青少年“关于对抽烟、喝酒”问题的调查显示(图3-6),有23.1%的青少年有过并支持这种不良行为,其中经常这样做的为12.3%;偶尔这样做,但支持继续这种行为的为10.8%;有11.5%的表示曾经有过这些行为,但不支持继续这种行为,49%的表示从没做过,也不支持这些行为,另外,有16.4%的青少年没有表态。同时,据调查显示(图3-6-1),不同学校的青少年对待这些不良行为存有差异,城郊薄弱校有32.35%青少年表示“有过抽烟、喝酒行为,并支持这种行为”,明显高于市内重点校7.36%的比率。这体现出薄弱校面对上述不良行为的严峻教育形势。

11.青少年14.5%的经常甚至沉迷网络游戏,23.4%的缺少网络道德与法律知识。根据对青少年网络活动及网络道德与法律知识的调查显示(表3-5),有14.5%的表示经常玩网络游戏甚至沉迷网络游戏,有37.9%的表示很少玩游戏和浏览不健康信息,49.8%的表示从没有玩游戏和浏览不健康信息,主要用来学习;同时,在网络活动中有77.8%的表示知道“说不文明、无原则的话,恶意侵害别人利益”是违法和不道德的,但有10.4%表示“无所谓”,有13%的表示“这不能算违法”。同时,对不同学校青少年的纵向调查显示,上述数字重点校和薄弱校没有显著差别。

表3-5 青少年网络活动调查

玩游戏与浏览不健康信息情况

网络道德与基本法律知识情况

从来没有

很少

经常甚至沉迷

了解与遵守

不在乎

不知道和不接受

49.80%

37.90%

14.50%

77.80%

10.40%

13.00%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及其教育工作的基本状况

1.88.7%的青少年重视自身心理健康,明显高于家长61%的重视水平。据调查显示(图3-7),有88.7%的青少年呼唤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目前自身成长非常重要,而对家长的调查发展,仅有61%的认为重要,34%的认为“不重要”、“可有可无”或表示“不关心”。同时,通过对“青少年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关心程度”调查发现,有62.9%家长表示关心心理健康与学习一样重要,6.9%的表示心理健康教育高于对学习的关心,另有30.2%的表示不关心、不重要。通过青少年调查“家长对青少年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关心程度”发现,有58%的青少年认为家长对心理健康很关心,有38%的认为家长对此“并不关心,很少过问”。这与对家长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2.二成多的青少年对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教育表示不满。据青少年对目前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状况的评价调查发现(图3-8),有22.5%的青少年对此表示不满意,仅有69.9%的表示基本满意,7.9%的表示很满意;而家长对这一问题的评价,62%的表示满意,6.2%表示不满意,其他31.1%的家长对此没有表态。 同时,通过对样本总体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调查显示(表3-6),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班主任工作、心理咨询和老师个别辅导援助在作用发挥方面被认同为主要有效途径,分别为79.03%、84.84、66.13%、69.68%。

表3-6 学校教育对心理健康影响作用情况调查

项目

作用很大

一般

很小

没作用

心理健康课教学

79.03%

17.1%

2.9%

1.29%

其他学科渗透

28.71%

63.23%

10.32%

3.55%

班主任工作

84.84%

19.35%

1.94%

2.26%

社会实践

46.45%

53.55%

5.16%

2.26%

团队活动

42.9%

18.06%

7.74%

38.39%

讲座与报告

28.7%

62.58%

10%

4.84%

心理咨询

66.13%

23.55%

8.39%

7.74%

老师个别辅导援助

69.68%

27.74%

6.77%

4.84%

3.青少年心理困扰普遍存在,且市内重点校青少年的心理困扰明显高于城郊薄弱校二至六成。据对青少年“考试的心理感受”调查显示(图3-9),55.4%的青少年“考试紧张,害怕考试”,其中,50%的表示“有些紧张、害怕情绪”,5.5%表示“很紧张、很焦虑”,另有0.9%的表示“紧张的晕场,以至于平时会做的题做错了”。同时,对青少年“经常发生的情绪与人格问题”的调查发现(表3-7),有近2成至3成的青少年经常发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冷漠、恐惧、易怒、自卑、多疑、逆反心理等症状。另外,据青少年“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学习压力大”、“父母期望高”是主要原因,分别占46%和24.9%的比率。同时,对不同学校青少年经常发生的情绪与人格问题”的纵向调查发现(图3-9-2),市内重点校青少年的情绪与人格问题明显高于城郊薄弱校2至6成。从不同学校青少年“心理困扰主要原因”的调查来看(图3-9-3),市内重点学校青少年来自“学习的压力、父母期望高、未来就业压力”的百分比高于城郊薄弱学校二至四成。

表3-7 青少年经常发生的情绪与人格问题调查

项目

焦虑不安

恐惧

失眠

精神抑郁

易怒

冷漠

自卑

逆反心理

敏感多疑

不合群

%

29%

8%

8%

12.7%

17.3%

11.9%

7.7%

18.3%

15.3%

7.4%

4.近九成的青少年喜欢人际交往,但19.4%青少年经常遇到人际交往障碍。据调查显示,有88.9%的青少年喜欢与人交往,但对“交往中是否遇到心理障碍”调查发现(图3-10),有19.4%的青少年表示经常遇到困难和障碍,有70.7%的表示很少遇到,有9.9%表示没有、很顺利。

5.近八成的青少年不提倡早恋,五成的青少年拥有正常友谊的异性朋友,6%的青少年已开始早恋。据调查显示,有76.1%的青少年表示不宜早恋,但仍有12.8%的青少年表示支持,认为“两情相悦,宜于学习”。同时对目前“青少年与异性交往”的调查发现,35.7%的表示还没有密切交往的异性朋友,有52.1%的表示已经拥有非常亲密的异性朋友,但属于正常友谊的交往,另有6%的表示已经开始早恋,这与支持早恋的青少年比率较接近。

6.青少年独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不足。据调查显示(图3-12),青少年“遇到问题寻求帮助”时,有66.1%的青少年表示自己想办法解决,独立自主意识较强,而33.9%的则求助于家长和教师。这表现出青少年独立自主意识与能力的不足。同时,青少年竞争意识也不强。对“是否愿意参加竞争性活动”,只有58.6%的不怕失败愿意参加,而41.4%表示不太愿意和担心冒险;另外,青少年的积极进取的自信心也不够强。青少年“对自己的前途的看法”,只有69.1%的表示乐观,充满信心,而30.9%的表示“无法预测,听天由命”或“焦虑忧愁”。

四、讨论与建议

(一)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道德教育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引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健康发展。

1.我市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务必坚持政治思想教育的首要地位。上述调研结果表明我市青少年具有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当前的青少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完全享受党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改革利益的最大受益者。他们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以及亲身真实感受,体验到我市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美化等各方面产生的积极变化,真切支持和拥护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方针,从而成为紧紧贴近我国社会主义政治、自主接受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青少年对团组织的向往,显示出团的巨大生命力和感召力,也揭示出青少年鲜明的政治信仰。对国旗国歌的敬仰也显示出他们对国家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同时,青少年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思想道德认识增强,以及集体主义思想和“勤俭节约”、“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尊敬父母”、“诚信友爱”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流体征,充分体现出青少年思想道德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取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可见,青少年的政治思想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并为他们逐步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奠定着基础。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极少数青少年政治思想还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其中11.5%和 5.24%的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冷漠和反对,值得我们引起警惕,需要认真审视,查找原因,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这对全社会尤其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提教育出了重要课题,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将政治思想教育放在工作的首要地位,以过硬的政治思想统领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

2.我市青少年理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取向,既要受到尊重又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整和引领。其实,青少年理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已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冲撞,大容量、高速度、多渠道的信息流通和获取对传统的思想道德体系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养成带来较大的影响。同时,我国的快速、深刻的变革也带来了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青少年难以对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作出统一和恒定的判断。另外,我们曾经倡导了半个多世纪的理想信念教育,被冷落了。青少年理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就是我们学校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淡薄的一种外在表现。当然,青少年理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也展示了改革开放后我国青少年思想的活力和主体精神,激发了青少年的创造潜能。但建设伟大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理想,必须培养具有统一的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在我国新时期经济结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在新时期的发展和丰富。它在尊重差异性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性中增进思想共识,是统整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有力武器。我们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引领青少年理想和价值观的发展。

根据调研结果,市内重点校和郊区薄弱校的青少年群体对理想和价值观的认同存有差异。这反映出青少年的理想和价值观是基于生活现实生长,而表现出多样性、多元化。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相对较统一的理想和价值观正是当时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相对均衡、统一和单调的反映。青少年群体对理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认同的差异,也正反映了当前开放社会中市场经济背景下,城乡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异。统整青少年理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必须认清青少年生活的现实条件,立足青少年群体的现实需要,进行科学判断和合理决策。这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当前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

3.我市薄弱学校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发展期待特别关注,全社会应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视角,关怀他们的健康成长。根据调研结果,身处教育资源不利和劣势环境的薄弱学校青少年群体,在认同公平正义和追求自身经济条件改善的理想方面的比率明显高于身处优势教育资源的市内重点校青少年群体,同时他们无视伦理精神和法律规范的“唯金钱主义”功利观,以及已有过并支持“抽烟喝酒”不良行为的比率明显高于重点校三成多。这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特关注。一方面,他们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不利处境是他们对公平正义和经济条件改善充满向往,具有积极进步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们伦理精神价值与功利价值对立、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对立的思想道德观,揭示着道德滑坡的危机与困惑。

薄弱学校青少年“抽烟喝酒”不良行为以四成多的比率高于市内重点学校青少年,这揭示出薄弱学校青少年思想观念和习惯养成方面的芜杂混乱,隐含着他们的学校、家庭在教育与管理方面的低能乏力。但薄弱学校及其学生家庭的这种低能乏力,一方面有着他们处于教育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劣势的困境与难为无奈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有着他们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着某些漏洞或低效的可能。

总体说来,薄弱学校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身处教育资源不利和劣势环境。薄弱学校及其弱势青少年群体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后尤其是有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所带来的不公平、不均衡的结果,是享受改革成果的劣势群体,也是那些接近优势教育的强势青少年群体获得更多利益的成本的承担者。目前的全球化进程和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弱势青少年群体的规模可能会扩大。党和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主义总要求,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这为我们解决薄弱学校弱势青少年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我们潍坊市委、市府一直重视保护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基本权益。目前,市教育局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八类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群体的教育等文件,并实施“一热两通三改”工程,切实保障包括弱势青少年群体在内的学生教育需求。但是,仍存在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保障措施跟不上等问题。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需要教育内部建设的完善,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4.青少年道德价值与事实背离的困境,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调查显示,我市青少年有追求个人利益与道德伦理精神统一的价值取向,但现实中却蕴含着“见利忘义(法)”弱化“拾金不昧”传统美德和法制意识的危机,显示出他们对待道德价值与事实的矛盾心态。这揭示出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面临的困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给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青少年是时代的新生儿,是敏感的观察者、发现者、辩诘者、检验者。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强调指出了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对道德行为的重要影响。青少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经济人”的特性,有追求最大化的个人利益的必然。但是,同时他们也接受了市场经济本身所蕴含的平等、公平、诚信以及肯定人的自主、自由和权利等伦理精神价值,正成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新生长点。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的道德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新的道德形态的萌芽,即,不是脱离利益而悬离于空中的虚无精神,也不是重利忘义的纯粹“功利精神”,而是义利的统一。与过去长期以来义利分割、对立的伦理道德有着本质不同。青少年追求个人利益与道德伦理精神统一的价值取向,应值得肯定。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的条件下,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意识的催动下,功利价值精神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很多人没有摆脱二元对立的价值认识或既按照当今社会伦理道德追求幸福完满和自由,又在现实中处处逃避和批判社会伦理道德。如,批判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成年人伦理道德悖论性的存在必将影响青少年,是造成青少年思想道德价值与事实背离的一个根源。另一方面,青少年又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将利益作为出发点,忽视甚至遗忘道德的伦理精神价值;同时,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内容,与青少年现实生活脱离,光“说”不“做”或“说”与“做”两张皮,青少年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往往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生活基础,致使青少年道德价值与事实出现分离的现象。这对我们传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思想道德教育如何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需要,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新课题。

5.青少年公共道德和不良行为问题,以及民族文化危机、网络危机,需要全社会协调行为、共同解决。调查结果表明,三成多的青少年公共道德水平不高,二成多的青少年存在“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问题。公共道德的不足和不良行为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它既有着社会各方面巨大变革转型的原因,也有着历史与经济制约的因素。一方面,社会正处在转型的大变革、大动荡中,青少年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空前高涨,给许多青少年带来了“自我中心”和“我所适从”的迷茫。另一方面,青少年生活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据调查发现,学校教育、家长影响以及网络影视媒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青少年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很强,不良环境影响的负面作用极易侵蚀他们的道德认识,危害他们的价值判断,扭曲他们思想道德观的发展取向。目前,社会环境中影视、图书、网络中充斥着暴力、色情等许多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思想意识和审美价值观;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在社会环境的挤压中对青少年的作用日趋乏力,家长影响作用也逐渐淡微。因此,全社会需要共同关心,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调查结果还表明,有近八成的青少年缺少对民族文化的自主维护意识。民族文化危机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目前,西方的观念、文化意识,尤其是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凭借其先进发达的网络、影视等强有力的媒体力量,强行推行给我们,给成长中的青少年造成了极大的腐蚀侵害。另一方面,由于受经济力量的强劲迫使,教育价值的取向出现了扭曲和错位,对青少年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工具性,忽视和远离了生命的人文关怀。这样,使得青少年在与西方文化交往的过程中,仅仅以移植、搬运为手段(而不是对话),来满足渴望成长需要的心灵,使青少年容易产生身份的忘却和迷失。信息技术为主的网络时代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的到来提供给我们一种快速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方式,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两难的选择:不选择全球化可能会被排斥在全球利益之外,选择全球化则可能面临文化殖民的危险。在全球化的境遇下,我们面临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极易造成个体人格的分裂、文化根基的断层、国家感、集体感的危机与迷失。民族文化是我们最重要的精神寄所,是我们维系心灵的文化根基,是我们安全、归属、温馨与亲情的所在。反抗文化殖民,找回我们的文化身份证,促进每一个青少年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不可逃避的课题。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必须担起唤醒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觉、促进文化对话、培育文化批判精神的使命。

二成左右的青少年缺少网络道德的认同和沉迷网络游戏或浏览不健康信息,是本次调查得出的有一个重要结果。网络危机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有一个重要课题。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工具和手段,成为人们生活生存的重要条件,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网络管理与技术自身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网络给予青少年的道德危机,绝不能简单的归因为网络的恶,网络时代拒绝网络就是拒绝文明和进步;同时,青少年尽管存有身心发育未成熟等诸多本身的弱点,但绝不能归因为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恶。改变或剥夺人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无疑于扼杀生命和摧残理性。也就是说网络没有错,人也没有错。那么问题在于哪里呢?有关研究表明,网络危机就主要体现为交往行为合理性的不足或缺失,而交往的手段和媒介就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合理性的不足或缺失才是网络道德危机的深刻社会根源。网络道德危机的本质就是网络文化的危机。目前,我们教育对网络文化的建构,或重视不够,或仅关注于学生网络道德教化层面的上网规约、教导和信息技术教育层面的技术、知识传授。由此可见,我们成年人不是要改变网络,也不是要改变青少年的心灵(心理),而是要为他们创建一种网络表现生活的方式??文化表现生活的方式,让青少年的心灵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表现自己,并体验自己的存在。这样,青少年的价值观才会强化起来,健康起来,成熟起来。为此,首先应尊重青少年的网络生活,而不是拒斥和阻挠。青少年是网络文化和道德建构的主体。文化和道德建构应内在于人生命和生活。生活是文化和道德存在的根据,文化和道德是生活的形态。青少年的网络文化和道德就是在他们网络生活的过程中培养的。在网络生活已成为人们不可逆转的生存境遇的今天,我们应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网络生活,并在网络生中实践网络交往伦理价值观,体验、建构网络文化,生成网络道德。其次,学校教育在规约、教导青少年的同时,应充分关注青少年的网络生活经验,“回到事情本身”。通过“有意义的经验”促进青少年“有意义的文化建构和道德学习”。在内容方面,拓宽教育视野,将网络道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等结合起来,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生活习惯,逐渐养成健康的网络文化,涵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道德。

青少年公共道德水平不高和民族文化危机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传统美德,如“勤俭节约”、“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尊敬父母”、“诚信友爱”等传统美德的弱化。尽管勤俭节约”、“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尊敬父母”、“诚信友爱”等传统美德仍是青少年的主流,但仍有近二成的青少年存在问题,这一问题亦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是当前我们走向世界、又捍卫民族传统,保持民族自尊和发展面临的考验。

6.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家长教师切实树立素质教育观,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同时,全社会应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开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新局面。研究结果显示,尽管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但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却表现出悖反的倾向。究其实质,是应试教育观念仍然主宰着家长、教师的思维。这反映出目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家长、教师需要切实树立素质教育观,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其实,这种悖反现象也反映了教师家长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论认识与实践中的矛盾和痛苦。素质教育的实践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需要包括人才评价、考试机制等权方面改革的系统工程,不是仅凭学校教育的努力就能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市教育局推出的中考制度改革已从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根据调查结果,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应扎实做好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能,积极拓展团组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其中,提高班主任津贴是广大班主任教师的迫切呼声。我国自实行班主任津贴制以来,若干年来一直维持在15元水平。随着经济水平的快度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人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一标准已远远不能适应做好班主任工作这一重要任务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班主任教师工作的效能发挥。

目前,全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还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全社会应共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依托,大力在青少年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体,深化和创新青少年成人教育活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深入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活动;适应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继续深化“雏鹰行动”;进一步深化志愿服务活动,突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树立一批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典型,以榜样鼓舞青少年;积极贯彻实施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依法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加强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建设,等等。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和隐患,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人本理念,扎实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

1.我市市内重点学校青少年的心理困扰问题突出,期待全社会的特别关注。据调查结果显示,市内重点校青少年的心理困扰明显高于薄弱校二至六成,在原因方面,“学习压力大、“父母期望高”、“ 未来就业压力大”高于薄弱校二至四成。这一现象明显体现出校际不同,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的不同,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首先,从青少年自身身心发展来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心路历程中最为躁动不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青少年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经历巨大的变化,摆在他们面前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学习、交往、发育、升学、就业等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给他们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与考验。一方面,强烈的自尊心与过高的期望值常常使他们幻想一切顺利、事事成功;另一方面,在越来越实际的现实面前,他们又面临着各种压力,要承受各种困惑、烦恼、挫折、忧伤乃至不幸。处在这种现实中的青少年,面对挫折和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普遍弱化,经常伴有焦虑不安、精神抑郁、冷漠、恐惧、易怒、自卑、多疑、逆反心理等症状。

其次,重点校学生生活在重点校优越的教育资源条件下,以及家长高投入的环境中,同时也体验到了重点校教师和家长的严要求、高期望、高标准就业(或升学)的精神压力。长期以来,他们在应试思维的超负荷学习中,压力得不到缓解,缺少教师家长的人本化的理解与尊重。对重点校教师而言,他们维持“重点”的重负转移到青少年学生身上,也是造成重点校青少年心理困扰突出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许多重点校仍相当严重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许多重点校以学生的升学率、考优率作为维持自己“重点校”声誉的根本。在他们看来,“重点”就是学生的升学率、考优率保持“第一”。学生的考试分数几乎成了教师的“命根”。因此,重点校的青少年学生面对“重点”,更多的是感到压抑和沉重。他们尽管有着薄弱校学生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条件,可他们的困惑和压力也是薄弱校学生所体验不到的。为此,学校切实贯彻素质教育、改变应试教育倾向,是一个重要任务。

另外,对家长而言,希望子女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市内重点学校青少年的父母的这种愿望尤甚于郊区薄弱校青少年的父母。他们对生活、对文化、对社会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深深地映射到对青少年成长的期望上。青少年生活在父母强烈渴望的影子里就会失去许多宝贵的“自由阳光”。时下,一方面,青少年的课业负担、升学考试、各种特长活动及课外辅导活动,给青少年增添了许多压力;另一方面父母的强烈期望,会在孩子的心理上变为一种压力和负担。当然,对父母来说,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时时“较真儿”、事事“较真儿”,没有放青少年的手脚,挤占着青少年的自由发展空间。可对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种伤害,一种挑衅。父母的“爱”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受到伤害。随着青少年生理的日趋成熟、独立个性的觉醒和思想观念的自主发展,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自然会增大,父母应想方设法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减少与帮助化解青少年的心理困扰。

2.家、校、社会密切合作,扎实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据调查发现,2至3成的分别在人际交往、竞争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和自信心方面存在问题。一方面,盲目追求升学率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另一方面,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家庭。目前,许多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环境,以及家长极度功利化的心态等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同时,伴随社会转型成长的当代青少年,不仅时刻感受和体验着竞争的无处不在,而且他们也必须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考大学、找好工作、赚大钱。这不但增加了他们心理的负担,而且带来了他们心理的异化。前不久,据一项网上调查显示,有近40%的青少年曾有过自杀的念头,这也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目前青少年自信心和竞争意识的不足。对人际交往和未来就业(或升学)激烈竞争的恐惧,使他们的自信心降低,转而加重了对父母的或别人的依赖,缺少独立自主意识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勇气。同时,父母对孩子生活、学习、升学、就业等过多的“包揽”,也使青少年缺少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当然,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也是一个重要前提性因素。

早恋问题是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也是较为棘手的问题。早恋一方面显示了青少年生理心理的日趋成熟,另一方面,它给青少年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早恋不但影响青少年的科学文化学习,而且也可能给青少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友谊带来负面影响。许多事实说明,早恋极易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带来极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目前,早恋有随着青少年身心发育成熟提前而提前的趋势,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早恋不能提倡,但也不能简单的对待,而应在尊重青少年情感的前提下,以友谊为核心进行科学疏导。并从青春期性教育入手,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青春期的阶段特点;在共同的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人生价值和理想愿望;在团结互助中增进彼此的了解,破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发展正常的友谊。

根据调查结果,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应扎实做好心理健康课教学,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能,积极发挥心理咨询和教师个别辅导援助的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首先要塑造教师完美人格,加强师德建设,增进师生感情。其次要依靠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和工作网络,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适应能力训练;要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相关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学生心理行为异常、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寻求医疗帮助的能力。

其次,要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教育作用。目前,市教育组织开展的“家庭教育报告会”等多种家庭教育培训活动已收到明显成效,应继续抓好这项工作。同时,应大力优化社会环境,逐步建立有效的青少年心理援救体制,有针对性地指导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成长。一方面应根据有关规定,做好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的资格认证体系,另一方面应在全社会发动、组织有关教师和专家,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志愿者义务服务体系。

3.提升教育品质,满足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需要。据研究显示,教师、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远没有青少年自身重视,青少年对学校教育满意度不高。这一方面,表明了青少年自身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的不足。当前,学校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以简单、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同时,根据青少年心理困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来看,学校教育的整体品质需要提升,改变过去“应试工具”价值凌越于“全面育人”价值的倾向。目前,教育的功利性太强,而人文关怀不够;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过重,而激励促进功能不足,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多年来,我们传统的家庭与学校教育忽视了青少年应有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以及自由的观念态度。这种教育与管理的非情感化和专制化,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观念和行为,如,说谎、欺骗、逆反、不善合作等。现实中,在传统的“严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的影响下,目前许多教师家长钟情于严格管教。然而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许多悲剧说明,对青少年过度严格的结果,不但影响了孩子个性心理的健康成长,严重的还会造成青少年极端行为。从某种意义上看,青少年发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正是他们独立个性觉醒的表征,也是对我们传统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管理的有力批判。因此,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应提升教育品质,重在对孩子心灵深处的关怀。

教育是灵性的崔发,灵魂的呼唤,是塑造有血有肉、有灵有性、有气有节的直立人的事业。教育不但要给予青少年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等在内的适当的心理支持,有效减轻压力的不良影响,提高应对纷繁复杂现实生活各种挑战的能力;而且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一方面,教育与管理应根据青少年的差异,注重科学的策略和方法,使每一个青少年都有表达和生长自己思想的空间与机会,使老师能关注到青少年内心深处。另一方面,必须将民主平等、合作参与作为教育与管理的一个基本理念,在教育与管理这个平台上,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

教育与管理中提倡“全面育人”价值,就是消解应试对青少年全面发展价值的排斥,将教育与管理变为对青少年灵魂的唤醒和崔发,使家庭与学校教育成为青少年的一种高尚的、丰富的人生体验。让青少年在广阔的、五彩的自由氛围中自我激励、生动成长、创新发展。

分享到:
  2014-12-09  6341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