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二部委通知
政策法规
健康标准
调研报告
热点新闻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政策新闻 > 领导讲话 > 正文

关心下一代,最重要的是教他们学会做人

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还召开全国性会议部署这项工作。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相继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并且正在认真地开展这项工作,尤其是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团中央等单位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并且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与党中央的要求还相差很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当前,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来看,还不容乐观,在未成年人的成长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当前社会状况的认真分析,发现许多未成年人之所以出现种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思想道德教育没有跟上,在于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上级已从多方面提出要求,专家的论述文章也已很多,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大家都很明白。在这里我仅根据个人听到和看到的一些现象,结合自己掌握的有关资料和感受,重点就“关心未成年人成长应从教育他们怎样做人抓起”谈点看法。

一、 为什么说关心未成年人成长应首先教育他们学会做人。

孔子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道德是才的统帅、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和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它是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结出丰硕的果实的。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他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对青少年学生“最重要的是教他们学会做人”,“人活着,总要做点事。做点什么事呢?做点令人满意的事,做点对人民有益的事,做点使他人生活得更美好的事。一句话:做点好事,不做坏事。”怎样才能达到呢?他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其根本还在于要学会做人。”“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教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学会创造,但尤其重要的是要教他们学会做人。”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现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令人堪忧。

1、未成年人犯罪、轻生等现象逐年上升。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有人将未成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占全部刑事案件立案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且有愈演愈烈之势。2000年至2005年共判未成年人罪犯14万人,与上一个可比年度比,上升了36%。在山东,新收未成年犯直线上升,2005年比2000年增长了3.2倍。尤其令人忧虑的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多元化、成人化和团伙化。作案人员中,10--25岁者占44.7%,其中刚达到14岁刑事责任年龄的竟占13.5%。主要是盗窃、抢劫、伤害、抢夺四类案件。而且近几年走向高科技化、智能化。60%的未成年犯罪案件属于团伙作案。

学生杀父母和自杀现象也时常出现。2006年12月28日,“中华青少年教育论坛”上,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自杀是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据有关材料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中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行为。浙江大学法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当面对挫折时,杭州市430名高中生中有40%表示也许会选择自杀,1.9%明确表示自杀。

2、礼仪道德缺失,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青少年平时说话不文明、行为不礼貌,上车时争先恐后不礼让别人;参加宴会抢占座位、抢吃好菜;买车票、进影剧院时不排队乱加塞;有些来了客人孩子不知道礼节问候,甚至反对大人接待客人;有的孩子满嘴脏话,出口狂言,相当不文明。有些“六加一”家庭更是另一种情景,一家六口人以一名小霸王或以一名小龙女为中心,全家围他转,横扫餐厅没人敢阻拦;任意笑闹,也没有人劝阻,根本谈不上为文礼貌了。

有一篇文章,题目是:《现在的孩子缺什么》。文章说:“现在的孩子吃精制食品,穿漂亮衣服,居住高楼,出门乘车,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孩子享受着不止一家人,不止一代人的关怀和呵护,只要看看大街上麦当劳、肯德基店的蜂拥而入,就不能不感觉到孩子在大人心中的位置。那么,现在的孩子还缺什么呢?

"一次我在逛商场时,累极了,遂在一老妇和一个大约六七岁很漂亮的女童对面寻了一张椅子坐了下去。这下让那女童跳了起来,指责我不该坐在这里。我问这位置有人吗?没有。那为什么不能坐?因为我要放衣服。她并没有衣服放,她只是想在两个椅子之间玩,旁边的老妇忙解释说:你坐吧,没关系。可那女孩说:不行!看得出来,这是个极受宠爱,并被娇纵惯的孩子。由于过多的爱,使她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别人都应该为满足她的需要而存在。这其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如果继续掉以轻心,则很容易发展成为一种人格缺陷,而给她的终生带来永久性负面影响。”像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几乎在所有孩子身上都能找到。”

元旦那天,章先生的儿子正在门厅的沙发上看电视。门铃一响,几个同事来家拜访。章先生高高兴兴地接待同事,并让儿子腾出位置,让叔叔阿姨就座,可儿子坐在沙发上没反应,还没好气地说:“没看见我在看电视吗!你们不会到里屋说话去吗?”章先生尴尬地笑着,用眼睛瞪儿子,意在让其尽快离开。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儿子竟大声嚷道:“你瞪什么眼,我看我的电视,又不影响你!”同事们只好尴尬地寒暄几句,匆匆离去。而章先生则在尴尬地送客之后,陷如恼羞之中。

3、孝养父母、感谢恩人的观念淡薄。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养父母,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光荣传统。但在今天的青少年中几乎荡然无存.

据一家报纸报道说:大学生中百分之八十记不得父母生日,但是,对各类大明星的生日则记得非常准确,对自己要好的同学的生日记得清清楚楚,这个现象很可怕啊,他们如果能拿出对明星热情的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五来对待父母,也算合乎点情理!

大学生不知道珍惜父母的血汗钱的现象相当普遍。据某大学调查:四年大学生活,一个大学生日均消费54元,一个月1600元,等于父母一人的月工资。如果是农村出身,是父母多少血汗换来的啊!西安某大学的一个大学生一个月消费8000余元。

近几年还出现了一帮长大不成人的“啃老族”,从学校毕业后,“好工作”找不到,艰苦活不愿干,在家闲着,靠老人养活。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七成的失业青年靠父母抚养,在失业青年家庭中,平均每个家庭负担1.2个失业者。据老龄科研中心调查,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在上海,没工作或中途辍学的16岁至25岁的青少年达6.3万人,这些人当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啃老族。再某公园里一位老人对另一位老人说:‘如今哪还有孝顺的孩子,根本没有!另一位老人说:你说的太绝对,我说比较接近实际的情况应该是:孝顺家长的孩子越来越少:‘孝顺’孩子的家长,日渐增多。”

4、青少年学生做事能力太差。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务活一概不让动手,被父母万般宠爱。至使相当大一部分青少年学生连最简单的家务都不会做。将来怎能担当国家重任,古人说的好:“室不扫何以扫天下!”。

北京某高校有名大一学生,因为不会洗衣服,所以平时怕出汗弄脏衣服,他就不愿参加体育锻炼,平时走路也怕“累”出汗来,久而久之神经高度紧张,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功课学习。

现在有些大学出现大学生雇保姆和父母陪读的现象,让保姆或父母为自己洗衣服和打扫卫生、打饭等。这样的学生什么时候能自立呢?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事技巧。”建立亲切、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尤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今天。我们的大学生做事能力这样差,将来怎样去适应社会。

在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但是今天我们这项工作做的很不够。正如一位学生给知心姐姐卢勤的信中说的:“长这么大没人给我们讲做人,只有人给我们讲做题,我们只会做题不会做人”。一位专家说: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怀只是物质条件上去了,但正确人生理念、正常心态却‘营养不足’。所以应尽早对孩子们补上如何做人这一课。

二、关心下一代,应该从教他们学会做人开始。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主张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不做书呆子。他说:“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要你们做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不要做书呆子。”

教孩子学会做人,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言谈举止文明礼貌,这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中国古代经典《礼记、冠义》中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意思是说: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人懂得礼仪。一个人如果时时处处举止文雅,待人有礼貌。那他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具有良好文明习惯的高素质人才,可现实情况并不总是令人乐观,任你随便去哪个城市,都会看到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例如,乱穿马路、乱丢废纸、满嘴脏话、随地吐痰、、、据调查,这些行为青少年占多数。这不能不让人忧虑。

那么怎样去提高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水平呢?

首先应该从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开始。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儒学名篇《弟子规》是提高文明水平的好教材。《弟子规》说:“或饮食 , 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意思是:不论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弟子规》又说:“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意思是:在路上遇到尊长时,要快步迎上去行礼问候。如果尊长一时还没有说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

其次,家长要搞好传帮带。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有经验的家长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例如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和敲打碗筷。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可以入座。吃完后,要给长辈打招呼:“我吃完了”。然后才能离开。又如;文明礼貌三句话:见面要说:“早上好!”“您好!”;道歉要说:“对不起!”“请原谅!”;致谢要说:“谢谢您!”“给您添麻烦了!”都要教孩子学会说。文明行为三件事也要会做:爱护环境,你丢我捡。遵守秩序,你挤我让。待人谦让,你好我学。

努力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辟如:公共汽车上,你为一位老人让座,这位老人就会因为你而感到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是一种幸福;在街头,你热情耐心地回答一位外地人的问路,他就会因为你而感到能够得到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的真诚帮助是一种幸福;在教室楼道,你主动上前帮老师抱作业本,老师会因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幸福;盲人过马路,你能主动领他过去,他会因为有你这样的好心人而感到幸福;有同学病了,你那怕是送上一句亲切的问候,他也会感到有你这样的同学是一种幸福、、、,总之,别人因为你的“举手之劳”而获得了幸福,这同时你也感到非常幸福。我相信你将来也一定会得到别人赐予的幸福。

2、孝养父母,为人之本也。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作为子女本应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这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和起码品德,也可以说是一种天职。但是,现在的儿女能做到的已经很少了。

有一位母亲很伤心地讲过这样一件事:我的儿子上高三了,我每天除了工作还要马不停蹄地为儿子买菜、做饭、洗衣、收拾房间、、、可儿子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一点儿也不领情。一天,我生了病,躺在床上,浑身十分难受。儿子放学回来,看看锅里没有饭,只是冷冷地说了声:“我出去吃了。”就离开了家。过了不久,他吃饱了回来,竟没过来看看我,也没给我带回一点吃的,就钻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门,一晚上再没出来。我伤心极了。我想,我的儿子是得了爱的麻痹症呀!只怪我平时只知爱他,却没有教他也要爱别人,关心别人。孩子长大了,变得麻木不仁,我这是自作自受呀!

现在许多孩子一直在溺爱中长大,只知索取,不知回报,也没有人教他回报,所以从未认识到知恩图报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也从未产生过回报的念头,从未经历过回报的实践。别人为他做的一切,他都认为是应该的,不需要感谢,也无需回报。

怎么办呢?父母要搞好传帮带。从小培养孩子的孝亲意识,从小传授回报方法。作父母的首先要以身作则,孝敬好自己的老人,同时要经常把家务活有计划地布置给孩子去做。辟如,洗碗,扫地,给客人倒茶等。从一点一滴抓起使孩子从小养成善待父母、善待别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有一对夫妇是这样培养自己儿子善待父母和他人好习惯的。儿子刚会爬时就让儿子爬着去取东西,只要正确地取回来,爸爸就亲他一口,让他高兴。等会走路时,儿子就成了他们的勤务兵。妈妈一会说:“宝宝,把我的拖鞋拿来。”爸爸说:“把我的烟灰缸拿来。”儿子三、四岁时就会动手做一些事情。假如你上班忘了带手机,他还会主动提醒你。他爸爸还会经常喊道:幸福宝宝,爸爸好辛苦啊,来给爸爸捶捶背。儿子就会快乐地抡着两只小肉拳捶打着。慢慢地儿子长大了,家里的很多事都能主动去做。在学校里,也是最受欢迎的。不仅学习好,而且总会给老师和同学一些关心和帮助。经常会在黑板上看到他的留言:傍晚有阵雨,下午注意带雨具。或者,近两天有寒流,望老师和同学注意身体。刚入秋时,一天早上起来,爸爸感觉有些不舒服,吃早饭时打了几个喷嚏。儿子起来轻轻地扳过爸的头,用自己的脸贴贴爸的额头,去为爸取来药和水,让爸服下。看到儿子的细心,夫妇从心里好温暖啊!

3、培养一颗善良的心。

中国著名经典《礼记、学记》中对“教育”诠释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就是培养、长养人的善心、善念、善语、善行,纠正其错误的言行举止和错误的观念。一句话,中国古人认为教育学生首先要教他存有善良之心,有爱心,有关心他人之心。

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长期担任中学班主任并从事语文教学,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最好的家长》。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或各种能力的提高;同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忽视孩子的道德培养。如果现在你对某位家长说:孩子最重要的素质是善良,是随时为别人着想,很可能会被嗤之以鼻。但我始终认为,一个人最最基本的素质的确是-- 善良!”当今重智轻德的现象十分严重。而“重智轻德”只会使我们那些聪明的或不很聪明的孩子,远离文明,远离进步,他们的才智、能量极容易偏离社会生活的正常轨迹,而异化为一种反动力。给家庭、给社会造成贻害。等以后聚成大错悔之晚已。

毛泽东从小就关心贫困学生。毛泽东八岁读私塾时,中午不放学,学生要自带午饭。但是家境贫困的同学,连早餐都半饱半饥,哪里吃得上中饭?毛泽东不忍心同学挨饿,他经常把自己带去的饭分给他们,有时干脆全让出去,自己却忍着饥饿,到傍晚才得一顿饱餐。后来母亲知道了,每次就多让毛泽东带一些饭。

4、知恩图报。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意思是说,别人给你一点点帮助,你要牢记在心,用加倍的努力去回报对你有恩的人。知恩图报是好人;知恩不报是小人;恩将仇报是坏人。

培养孩子的感恩心,不仅家庭要做,学校和社会都要跟上。

学校以及社会各界要经常举办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感恩活动。例如:济南24中05年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感恩月”活动。学校要求学生做到“五个一”:向给予自己最多恩泽的人写 一封感谢信;每天为家庭、班级、老师或同学做一件好事;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感恩小故事;为家庭、班级或学校提一条好建议;为恩人做一件小礼物。初三(2)班的一位学生在感恩的故事中写道:“每每回到家中,妈妈早早准备好了热腾腾的饭菜等我,我从来没说一句感激的话。这天晚上,我亲自倒水为妈妈洗了一次脚。我从不知道妈妈的脚竟如此粗糙,干巴巴的皮浸泡在水中,我哭了,泪水和洗脚水混为一体,融化了我多少内疚、、、”在这项活动中,使学生学会了感激别人,学会了表达对父母、对老师和对他人的爱。

5、教育孩子讲诚信。做人首先要讲诚信,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立人之本,是人生找到光明和幸福之路的指南,是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要想培养这种素质,就要从孩子抓起,从小让他生活在一个诚信的环境,否则很难养成这种品质。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土壤,便长出什么样的果实,在成人世界里,往往是在自己的漫不经心和随心所欲中,将自己的劣习和各种毛病于无形当中传给了孩子们。撒谎在平时出现率最高也是最常见的现象,大人于无意中就传给了孩子。

一位作家讲过这样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一次乘火车旅行,邻座坐一个5岁的男孩。长途苦旅,便变戏法逗男孩开心,作家摘下男孩的帽子,小施伎俩,作往窗外投掷状,男孩问:我的帽子呢?作家说:扔掉了,不过你再吹口气!我就能把帽子取回。男孩在作家手上吹了口气,一会儿,帽子又回到手中。男孩极兴奋,扑到作家身上不由分说地摘下作家的帽子扔到车窗外,然后大叫:叔叔,你再吹一口气!

这就是儿童,天真的无世故之心,无机变之巧,他们几乎和小动物一样,先天地不会撒谎;撒谎是向大人学习的结果。所以要想把自己孩子培养成一个诚信儿童,家长一定要诚实守信、说话算数,做个好榜样。一个男孩说:“我爸说,只要我考试得了一百分,星期天就带我去公园玩。我真的考了100分,爸爸却说他没有时间。”

一个女孩说:“我妈说,写完作业就让我出去玩。我写完了,妈妈却不让我出去玩了,还让我做练习题。”---

家长们就是这样一次次“说话不算数”,失去了孩子的信任,也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使孩子觉得父母不诚实。

6、要有谦让、宽容的美德

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要将心比心,多给别人一些关怀,尊重和理解,别人也会多给你一些关怀、尊重和理解;在接收别人的优点时同时也应接收别人缺点,容忍别人的缺点,因为人人都是有缺点的。

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一向以宽容大度著称。

有一次,他到一个社区演讲。在他高兴地演讲时,“啪”一声,一个鸡蛋在他脸上开了花。警卫人员很快逮住了肇事者:一个10岁的男孩。

威尔逊抹净脸上的蛋液,让警卫人员将小孩带上来,问道:“你扔的不是臭鸡蛋,证明你不是恶意的。请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吓得要命的小孩见他态度温和,就说:“对不起,我只想试一下我扔得准不准。”

威尔逊抬起头来对听众说:“这小孩扔鸡蛋很准。我作为总统,为国家发现人才和准备人才是我的职责。我建议,这个孩子所在学校的体育老师要注意培养他,说不定他会成为很好的球类运动员。”

听众无不为他的大度所感动。

后来,这个孩子成为出色的棒球运动员。

作为一个总统,被掷鸡蛋,而且是在脸上,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脸面和尊严,而是自己的责任,他用自己的智慧轻松的化干戈为玉帛,!他这种不平凡的度量,不平凡的容忍,真可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他用智慧宽恕了别人,也为自己迎得了崇高的威信,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他这种谦让、宽容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7、替别人着想

过去一位哲人曾出了一道问答题,说:天下第一等学问是什么?答案是: “替别人着想”。这位哲人既然把这五个字放到第一位,可见它是何等的重要啊!看上去它虽是平平常常的五个字,但它的确是一条做人的重要原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人在替别人着想方面做得特别出色,这也是他一生做人的原则,即使在平常一些细小的地方他老人家也不忘记。有一次,叶圣陶让儿子叶至诚拿一支笔来,儿子头也不抬就随手将笔递了过去。不料,把笔尖递到了父亲的手里。他严肃地批评儿子:“递东西给人家,要先想一想人家接时是否方便。如果递刀子、剪子也这样的话,不就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吗?”

教育家卢勤女士曾说,她的一位同学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住在一位英国人家中,回国后她对卢女士说:“在英国,父母教孩子关心别人是从小处入手的。比如,出入公共场所,父母总要提醒孩子,当自己推门而入时,一定要回头看看身后是否有人,如果有人,你要用手替别人扶着门,等人家接触到门再放手,以免撞伤别人。这虽是一个很小的动作,但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做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与别人交往的事,但常常被忽略。譬如:进商场或车站等公共场所时,往往是猛地推开门马上就松手,反弹回来的门有时就撞到后面的人。再比如,有些人在路边乱扔果皮,从不考虑是否会使别人滑倒;有些人骑车随口吐痰,根本不管是否会吐到后面人的身上;还有的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去想是否会影响他人的工作和休息。老师在台上讲课,有的同学在下面乱讲话,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等等这都是私德盛、公德弱的表现,尤其奥运在即的今天,更应该马上纠正。

要想做一个文明的人、有道德的人,就应该时时处处替别人着想,“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8、从幼儿开始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一次组织夏令营,一个孩子看着煮熟的鸡蛋发呆,知心姐姐卢勤就问他:“你不爱吃鸡蛋吗?”,“爱吃!”“那你怎么不吃呢?”,“这鸡蛋跟我们家鸡蛋长得不一样!”,“你们家鸡蛋长什么样?”“我们家鸡蛋是白的、软的,这鸡蛋太硬咬不动!”后来一问才知道,这孩子从小就没见过家人煮鸡蛋、剥鸡蛋的过程,都是切成四块摆好了放在面前吃。

犹太人说:如果不教自己的孩子做事,结果就等于教他偷盗。明智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做些家务活,养成勤劳的习惯。洗洗碗、擦擦地,累不着,耽误不了多少时间,而效果却是百倍千倍的好,这是教育好孩子最简单的方法。干活懂了事,再做其他一切都好说,这也是许多农村孩子不用教育能学习好的秘诀所在。

怎样提高自己孩子的做事能力呢?

目前,风靡世界的蒙式幼儿家庭教育法,它是最先进、最科学、最完善的学龄前启发式的重要教育方法。此方法是意大利著名女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发明创造的。她说对幼儿的教育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自然人文教育。她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蒙博士认为孩子三岁以前拥有超强的学习与记忆能力,所以一定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对此,蒙博士为孩子的成长制定了一整套方案。1.5--4岁学抓毛线球;2--4岁学开关抽屉;2--5岁学搬椅子:2.5--5岁学系鞋带;3--4岁学洗手;3--5岁学打扫地板;2--5岁学洗碗;3--4岁学习擦桌子;2--5岁就开始学习生活礼仪,如表达谢意、和客人打招呼等。

蒙台式教育法在全世界非常流行,中国早已成立了《中国蒙台梭利协会。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才,请从幼儿就开始教育。

三、家长在教育儿女时应注意的问题。

民风和世风皆起于家风。对子女的素质教育关键是家长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地引导孩子,平时不但要“养”,还要“教”,更要“育”。

1、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称职的“终身教师”。

有这样两例子,一是:心胸狭窄、处事不公的妈妈。山西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在《妈妈偏心眼》的作文中写道:“妈妈在姥姥那里笑脸如花,有什么好吃的总让我给姥姥送去。她还常常陪姥姥说话、散心。可不知为什么,只要看到奶奶,她的脸就拉得好长,连话也说不上几句,更不用说陪奶奶去外面走走了、、、。”二是:势利眼的爸爸。孩子周记中写到:“我父亲对我很好,但我看不起他。他是单位的办公室主任,找他的人自然很多。每当局长或其他当官的来了,他总是笑容满面,热情接待;而如果是一般人来求他办事,他则跷起二郎腿打官腔,或者爱理不理地冷落别人---爸爸的这样两副面孔实在让我看不惯!”

几年前,上海浦东三林镇妇联的“母亲素质大调查”调研活动曾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边是母亲盼子成才的沉甸甸的爱,一边却是孩子对这份母爱的排斥和抗拒。

这个以全镇近千名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结果令母亲们大吃一惊。认为母亲缺乏魅力、语言粗俗、思想平庸的占31.5%;认为母亲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的占75.8%;希望母亲改变教育方式,和他们多交朋友的占80.2%;要求母亲尊重个人爱好,给予独立成长空间的占80.2%。而另一方面,仅有3.7%的学生能接受母亲现行的教育方式,认为母亲能令自己敬佩、仰慕的仅占接受调查者总数的7%。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心目中理想的母亲形象远远超过传统的“慈母形象”。他们理想的“现代母亲”可以概括为六个一点:懂一点电脑,化一点淡妆,少一点说教,露出一点微笑,多给一点空间,处事公正、气质要高雅一点。希望母亲懂礼仪,爱学习,像个朋友一样。

列宁的夫人克鲁普卡娅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家长要想作个好样子,首先就要进行自我教育,学点新知识,懂点传统美德,用来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中做出好样子。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对一个孩子来说,合格的爸爸妈妈很重要;对一个民族来说,合格的父亲母亲更为重要。 “一个好的母亲必须用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化才能武装起来。所以多一个合格的母亲就少一个社会败类。”

2、 儿童时期是培养孩子良好素质的最佳时期。

《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规定,从2001年9月1日起,北京人开始受教育的法定年龄从过去的3岁,一下子提前到0岁。为什么呢?这是根据国际专家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经过20年的研究,得出国际公认的结论:如果以17岁作为人智力成熟的顶峰,也就是达到100%,那么50%的智力是人在4岁以前获得的。0到6岁是儿童脑发育最快的时间段,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博士曾说:“人类到三岁以前吸收的知识,相当于大人花六十年拼命学习所获得的量。所以对幼儿的教育,3岁以前更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也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期。俗话说:“教子婴孩,教妇初来。”先入为主。这时候的孩子好比一个泥团,你捏他什么样是什么样,很听使唤。

民国初年的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对家庭教育有其独到的见解,他亲自撰写了一部名为《家庭教育》的著作。他认为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是“至要紧的事”。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6岁入学前、入学读书和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这三个阶段,形象地比喻为“三道染缸”。

他说:“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生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家里6年教得好,养得好,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到了进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了大红。到了世界(社会)上,哪怕遇着坏朋友,坏染缸,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的。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了。万一在家里6年,教的法子,养的法子不好,比如白丝一下缸已经染成黑底子,进了学堂,就是有好先生,想把他变成红色,那黑底子总是难褪得去。就是勉强替他加上一层红色,仍旧是个半红半黑的。如果学生再遇着不热心的先生,到了世界上,再遇着坏朋友,坏染缸,将黑底子一层一层加上黑色,自然变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头的坏蛋了。”

朱庆澜断言:“丝总是白的,只看第一道染法如何。个个人生下来都是好的,只看6岁以前家里的教法怎样。6年里肯费力,将来就受用不尽。”他还说:“外国人教儿子,人人都肯拼这6年的功夫,所以儿子到了20岁,个个都站得住,不用父母去管他。而我们中国人不知道家庭教育的紧要,把小时候顶紧要的6年,随随便便放过去了。都说小孩不要紧,等到大来再教不迟。哪知是到了大来,小孩子底子已经坏了,白花许多学费,白做许多牛马,一直做到父母进了棺材,闭了眼,儿子还是站不住,到底不成才。”

他十分肯切地对父母们说:“儿女小时候,随你爱怎么教,就怎么教。教小孩子本是极要紧又极容易的事,各人偏不在容易的时候去教,偏要等到大了不容易教的时候去教,又费力,又无益,岂不是怪事吗?”朱先生把家庭比作第一道染缸的比喻,多么形像、生动有道理啊!请家长们抓紧时间,给孩子染上孩子喜欢、大人喜欢、社会需要的颜色吧!

3、 对孩子关爱而不溺爱。

溺爱有害于孩子成长。

(1)家长过度保护和溺爱会使孩子变得无能。

有的家长在孩子洗脸、穿衣、吃饭或者写作业时都是在一旁看着。有的学生在校轮到打扫卫生,妈妈心疼孩子就亲自到校替孩子打扫卫生。

山大二附小金老师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上午,金老师进教室后发现,一个学生正手足无措地站在桌子前,不坐到自己的凳子上。金老师走近才发现,原来孩子的凳子上撒了一些钢笔水,而孩子却不知该怎样清理干净,因为在家里,这些事情都是爸爸妈妈代劳的,而孩子的任务就是“争取每次考试都是第一”。

古人司马光说:为人父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对子女只爱不教不是真爱,他还曾提出:“慈母败子”的警告。他的意思是对子女只溺爱不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有一句话说:“‘鸡妈妈’的溺爱使母爱变成了‘母害’”。意思是:年轻的妈妈就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呵护在自己的翅膀下,整天提心吊胆,不敢离开半步。孩子自己得不到实践锻炼,各种能力也难以提高。

(2)溺爱会造成孩子的无情。

一位妈妈平时对儿子关怀的无微不至,可儿子对他却十分冷淡。一次母亲过生日,恰巧母亲上午不在家,母亲的朋友来电话庆贺,儿子接电话,这位朋友对这位儿子说:“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准备怎样祝贺!。”儿子冷冷地说:“她过生日关我屁事!”。后来妈妈听到后,伤透了心,因为儿子过生日,她一直给他买这买那,他怎么都忘了!

一个贫困大学生回家找父母要零花钱,父母说:“咱家哪有富余的钱,你上学的学费还是和别人家借的。”孩子不领情地说:“没钱干吗要生我!”

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是父母的“极度关爱”、“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日本家教专家说:“一万名不良少年中,有62%在幼儿期都受到溺爱。”

邓颖超同志曾说:“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4、不要歧视学习差的孩子。

有一年,日本紫野市感化院进来一个用小刀把亲哥哥刺死的少年犯。少年犯的哥哥从小乖巧听话,功课又好,所以全家人都喜欢他,各方面都照顾他。但此少年犯学习不好,全家人员都歧视他,家人一直不给他好脸,母亲几乎每天都说:“你这个不争气的,怎么不学学你哥哥?”

因此他想,只有哥哥不在,家里人才会看起我,我才能独占父母的爱,最后他冲动地杀死了亲哥哥。

我看了几篇孩子自杀前的日记,使我感触很深,每一篇日记都是我在流泪的情况下看完的。今天在这里转载一篇请大家一读,也许对我们教育子女有所帮助。

2000年2月的一天,重庆市某中学初三女生李乐(化名)跳楼身亡,为什么?请看她的遗书吧!

亲爱的妈妈、外婆以及我的一切亲人:

这两张纸是我从前就借来准备写遗书的。没有多少人能想到,外表看似快乐的我,内心其实不知有多少忧愁。也许谁也不会想到我会就这样离去,没有人知道。

我知道我现在成绩不好,大家都不太喜欢我了,都对我有成见。我不怪谁,只怪我自己。也许我根本不该来到这个世上,根本就不该,来了又有什么用呢?如今我是全家的累赘、负担,家人一提起我就摇头。可是又有谁能真正了解我呢?我何尝不想学好,我做梦都想。可是我就是学不好,又有什么办法呢?你们知不知道,每次你们骂我的时候,我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痛苦,我突然觉得我是多么的可怜、无助。

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

我知道因为我的成绩不好,弟弟也经常欺负我,我都忍了。其实我也恼怒,晚上我经常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死,这个词早在几年前就在我的生活里出现。小学六年级,我就想死,上了初中以后就更多了。特别是初二下学期,每次被老师骂后我的心像被针扎一样,好疼。可是,每一次我有了这种想法时,我都想尽一切念头来打消,我想用活着的种种好处等等一切的一切来打消。终于,我忍着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悲伤、失望,甚至灰心,活了下来,到了今天。我每次总是想,明天是美好的,太阳每天总是新的。然而生活并不因此而宠爱我。一天一天,什么都没有改变,变的只是我千疮百孔、心灰意冷的心。

当我从座位的第一排到了最后一排时,我越来越失望、、、

初三上学期,有一次忘了为什么老师让我回去反省,这一句话对我打击太大啦。我在回去的路上一语不发,我自己走上了八楼,我想结束这一切,我在那里整整站了三十几分钟,思想斗争非常激烈,我又活了下来。

如今,我又要选择,我没有勇气再选择活,尽管我不想死、、、

妈妈,再也不会有人烦你们了,你们再也不用为我着急了,不用了。原谅我的不孝,感谢你们为我的付出,我已经无所需求了。我爱你,妈妈!

不孝之女绝笔、、、。

这就是一位中学生的自杀日记,我想每一位善良的母亲都应该有所感悟。

人与人不同,不仅人与人之间的智商有差别,再说各人的优势、亮点说不定在哪方面。作为父母要以一个平常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学习的成绩,孩子只要努力了,就不要再怪他们。

有一位妈妈一直以一个平常心态教自己的女儿学做人,从来不只凭分数给女儿定前程。一次女儿对妈妈说:“妈妈我这次考的不好。”妈妈说:“只要努力了,就不要有怨言。”女儿又说:“如果学习不好,将来要扫马路的”。妈妈说:“你考上博士是我的女儿;你扫马路,更是我的女儿。到时我会把热饭热汤送上马路,只要人品好,有知识,扫马路也能扫出一个光明纯洁的世界。”

5 、时时处处为孩子做个好样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一举一动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印在了孩子的心中。

一是,父母的自私行为会祸害子女一生。

孩子是在大人影响下长大的,他们身上处处都有大人烙印。

一个犯盗窃罪的少年的经历恰恰说明了这一点。这位少年回忆说:我第一次做坏事,是在四五岁。一次,妈妈带我去乘公交车,当时我的个头超过了“一米线”一点点,本来是应该买票的。可我妈用手按了一下我的头,我便“机警”地曲着腿走了过去,售票员没有发现。下车后,妈妈得意地说:“这次上车没花钱买票!”看得出来,我妈很高兴。第二次上汽车,我学乖了,没等我妈妈按我的头,我自己就曲着腿上了车,售票员又没发现。下车后,我得意地对妈妈说:“今天上车又没花钱买票!”我妈也连连夸我:“小子,你可真聪明!”

“我第一次有了占小便宜的成功感,以后便想着占大便宜。小偷小摸不过瘾,最后就结伙入室抢劫了。”少年盗窃犯的自白,让我们看到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大啊!父母文明守规的行为能把孩子培养成正人君子,父母的不良行为能让孩子成为“阶下囚”。这使我想起了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一句话:“一个好人的身后,必有一位好长辈给过他终身受益的教诲。一个坏人的背后,也往往有一位不称职的长辈给过他一辈子都难以摆脱的误导。”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很有道理:“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二是,父母做个好榜样会使子女受益终生。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脊背长大的。”孩子学做人,第一个榜样就是父亲和母亲。你若想让孩子做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

北京人大附中初二的学生郭沫,平时说话做事总是大大方方,对人彬彬有礼,气质高雅,在校一直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这些行为主要是跟家长学的。请看他的一篇作文,题目是《尊重》。文章如下:

我妈妈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虽然她自认为学问做得不够好,但那是她自己的谦虚,不管怎么说,她也算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了。一般人都会觉得,知识分子往往自视清高,看不起人,不易与人相处。但我从妈妈身上看到的是另一种情况。

在我们家住的大院内,有一个收废品的人。他看上去有50多岁的样子。由于风吹日晒,面孔又黑又红,皱纹密布,实际年龄其实看不出来。在没有废品可收的时候,他就衣衫褴褛地蜷坐在石阶上,以看过往的行人消磨时光。所有经过的人,或者根本不注意他,或者只是偶尔投去怜悯之目光。大多数人只是在忽然发现家里的破烂需要处理了,才想起他。

我的妈妈也在他这里卖过一次废品。以后,每次路过石阶时,就好像熟人似的会与那个叔叔(以前,我根本没有想到这样称呼的,因为我们都叫他“收破烂的”)打声招呼,譬如:“还没收摊哪!”他见了妈妈也常说声:“下班了?”虽然只是几句极为简单的寒暄话,但我发现,每次那个人的眼睛都会因为有人和他说话而发亮,当然,后来我懂了,这是一个人受到尊重的一种反应。

从妈妈和他简单对话中我丝毫看不出妈妈对他的鄙视,一切都很自然。有时遇到刮风下雨,妈妈还给他个遮风挡雨的东西。春节前最后一次卖废品时,妈妈还给了他一瓶酒。他对妈妈很感激。、、、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上街,在一个十分繁华的地方,忽然看见他骑着那辆破三轮车帮助什么人干活。他兴奋地和妈妈打招呼,没有丝毫自卑;妈妈也大大方方地和他寒暄。我和爸爸都笑了,说人家以为你们真是朋友呢!妈妈说,怎么不可以真是朋友呢!

在妈妈的影响下,我对那些看门的大爷、修鞋的师傅、卖菜的大婶都友好地打招呼。我学会了尊重。他们虽然处在社会的底层,但他们也是渴望尊重的。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他们遇到的困难和不公比我们多。如果社会再对他们看不起,再冷漠,再伤害,他们可能就会铤而走险。人本来是生而平等的,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民主文明社会人们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尊重他人,自己才会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春节过完了。收破烂的叔叔也从老家回来了。我们又在往常那个石阶旁边看到了他,他满面春风地对我们说:“年过得好吗?”

这是郭沫的全文。

有的人爱以貌取人,瞧不起普通劳动者,但你仔细想一想,如果没有建筑工人,我们住的房子哪儿来?没有种地的农民,我们吃的粮食哪儿来?没有制衣的裁缝,我们穿的衣服哪儿来?没有环卫工人,我们周围干净的环境哪儿来?没有园林工人,我们城市的绿化哪儿来?

当你学会了尊重,你将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成为一个创造劳动价值的人。每一位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位受人尊重的人,那很好办,请你先向郭沫的妈妈学习,处处去尊重别人,用自己的样子影响自己的儿女,那么他一定会成为一位受人尊重的人。

6、教育子女应该是做人第一,分数第二。因为只有会做人,然后才能成才,才能成功,才能幸福。平时评价孩子,首先应该是品德,而后才是分,当然分数也很重要,但做人更重要,要知道只要做好了人,他一定可以成功或者成才,因为成才之路千万条,并非只有大学一个门。所以说分数不是他的全部,做好人才是关键。教育专家卢勤女士说:只要你的孩子努力了,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永远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青年教师导报》载文写道:郭沫若初中时的一张成绩报告单:语文55分 ,不及格。还有一门课更不应该:修身,就是品德课,35分。两门不及格。一个人会发展,会变化。有些人在学校里某方面是不行的,以后的发展恰恰是这方面很行。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一位学生在作文里生动地刻画了妈妈的形象:

那天,我从老师手里接过数学试卷,遭了,58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胆怯地靠在门旁边,眼睛盯着脚尖:“妈妈,我得了58分。”

“啪!”一记耳光正落在我的脸上,妈妈的眼睛瞪的象铜铃,额上的皱纹形成了一个倒立的“八”字,左手叉腰,右手抓起苍蝇拍,朝我的屁股上就是一下,嘴里说着:“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我辛辛苦苦送你上学,你不好好读书,才考了58分,我看你疯了--”一碗不知什么滋味的饭是和着泪水咽下去的。

“不争气的,还不去洗碗!”“不争气的,还不去扫地!”“不争气的,还不去洗衣服!”------

今天,我从老师手里接过语文考卷,啊!100分!我哼着小曲像小燕子似的“飞”进家门,“妈妈,你看100分!”

“叭!”一个响亮的吻印在我的脸上。妈妈那大大的眼睛眯成一条缝,额上的皱纹变得温柔了,双手紧抱着我,嘴巴笑得合不拢:“哈哈哈------我的女儿真好,真乖。”

午饭是猪肉、鱼汤------“别,碗不要洗了,油星子会溅到你衣服上------”“别,地不要扫了,灰尘会迷了你的眼------”“别,衣服别洗了,水冷冰冰的。”

我想多问一句:“妈妈您到底爱什么?是我,还是我的分数?”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等级观念,官有九品,人有尊卑等。过去的科举制度的排序思想摇身一变,就成了应试教育的分数排队。开家长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听自己孩子的名次。

在要“分”还是要“人”的问题上,我们家长必须头脑清醒,不能让“分,分,学生的命根”左右我们,实际上,生存能力才是真正的“命根”,而做人又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做人是做一切事的基础和根本。在当前应试考试的体制下重视文化考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绝不能以放弃“做人考试”为代价,做人考试绝不能低于60分,如今学校和家长往往是丢了“育人”这个西瓜,却拣了“育分”这个芝麻,过去的教训太多了,今天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西瓜拣回来。

7、再富也要“穷”孩子。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是前几年,不知是从哪里刮来了一股“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呼声!由于这种错误舆论的误导,无数的穷爸爸富爸爸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儿女装扮成富孩子,宁可自己吃尽千辛万苦,也要让孩子富起来。于是出现了学生比穿名牌,比抽好烟,比过生日看谁阔气。长安某中学的初中女生小麦一月花光两万元。专家说:现在学生高消费已是普遍现象。

据报载,有一位搞房地产开发而“先富起来”的家长,因家境殷实,他的儿子起床穿衣、洗脸吃饭,全由保姆侍奉;上学路上则雇请强壮的同学代提书包;课外作业也雇请成绩好的同学代做。并且他还嫌儿子的钱少,毫不考虑地将10多万元人民币划入他那位还在读中学的独生子的帐户,于是造就了一个小小的“款爷”。结果,这个宝贝疙瘩在学校占了两个第一:存款第一,学习成绩倒数第一。他的自理能力和人格素质也非常差。高中毕业后,这个孩子叫上几个“小哥们儿”去广州豪赌,没几天,他们手中就没钱了,于是便合伙去抢劫,终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被人当场抓获,住进了监狱。在被告席上他说了一句话:“爸妈少给点钱,我就不会坐牢了!”

今天许多明智教育专家终于喊出了:“再富不能富孩子”的呼声。他们深刻认识到: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非常不利。世界巨富的大慈善家比尔、盖茨深深领悟了“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家庭教育理念的真谛,因为他知道那样做对子女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他宁肯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都捐出去,也不留给自己的孩子。美国商界巨子洛克菲勒从周薪只有5美元的薄记员奋斗成为世界首富。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富家子弟在起步时继承了优势,却很少有机会去学习和发展生存所需要的技巧,而出身低贱的人迫切需要解救自身,便会积极发挥创意和能力,且珍惜和抢占各种机会。”他还告诫自己的儿子:“麻省的一项统计数字显示,在17个有钱人的孩子里面,居然没有一个在离开人世时还是富翁。”

中国的一句名言“富不过三代”。的确是这样,现在有些人连当代就过不去啊!

我国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牛根生说:“常言道:富不过三代,那我就不让他富”。多么明智的企业家啊!他曾一次把十亿元无偿捐给了慈善事业。

8、让孩子经受一些吃苦锻炼。

孔子在谈到对子女教育时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篇》。意思是:对自己的孩子你要真爱他,就要让他吃苦。忠于他,就要教育他。

前几年《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大声呼吁:“真爱,就要让孩子多吃点苦。”

有篇文章说:去年看到两则新闻报道。一则是浙江大学5000多名大学生报到,却有2万名家长和亲属陪同。另一则是送子女进京的家长使北京清华大学周边的宾馆爆满,有上百名家长只得露宿在足球场上或教学楼的门廊走道上。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千上万十七八岁的中学生上山下乡,远赴边疆,没有一个家长陪同前往。那场运动固然缺乏温情,但也证明了年青人所具有的战胜困难、独立生活的能力。80年代初,他们中的一批人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国外的留学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耽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知识基础和英语水平其实都达不到在美国大学读研的程度,但他们最后都完成了学业,拿到了学位,有的还成了著名学者。他们凭的是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外国人很重视对子女的吃苦教育。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所以许多国家的家长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

在美国,家长从幼儿就开始教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不投靠亲友,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是却使学生们获益匪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更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

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12岁以后就会给自己的父母家里剪草、送报纸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做小保拇去赚钱。有个女孩每周六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以领取工资。但这女孩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被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在德国,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为了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长,请家长们让你的孩子尽可能地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经受一些吃苦锻炼,这样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

四、 学校是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要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人才,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学校不只是个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而且也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基地。学校的风气、教师的道德素养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不做书呆子。他说:“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要你们做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不要做书呆子”。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认为就当前情况看学校应首先要做到以下五点。

1、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所谓“差学生”。

有一篇研究中国教育的文章说:“当前很多学校习惯分好学生和差学生,这类差学生有多少呢?有人认为重点班以外的学生都是,差生占百分之六七十。有人说,普通校普通班中也有好学生,差生占百分之五六十。也有说除去中等的差生也占百分之三四十。中国的中小学生有一亿多,即使按最保守的比例--百分之三十计,差生也有五千万。相当于一个法国,十个瑞士,比大洋洲的总人口还多。”

常言说:人与人不同,木与木不同。每一个人都有其固有的自然生理特质和心理禀赋,这种自然属性就像埋藏在地下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宝藏一样,等待着人们去开发、利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差生中有爱迪生、爱因斯坦、贝多芬,有叱咤风云的世界伟人。有句话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不同质地的璞玉,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雕琢他们。

北京高碑店乡一所民工子弟小学一位班主任金燕说了这样一些真人真事:钟某某是我的学生中最调皮捣蛋的一个,学习成绩总是排在最后几名。我曾为他的顽劣头疼不堪,但当我读到他的下面这篇作文时,心却一疼再疼,眼泪忍不住一涌再涌。

作文的题目是《我妈妈很爱吃我炒的土豆丝》。

“我妈妈很喜欢吃土豆丝,我每天放学回家,把作业写完了,我就上菜市场买菜。我回家给妈妈做饭。炒土豆丝,做西红柿鸡蛋汤,这些菜都熟了,电饭锅里的饭也熟了。我就叫妈妈吃饭,妈妈走了。我妈妈是上夜班的。我吃了饭,洗澡睡觉。我妈妈(凌晨)3点钟下班,3点半就到家了。我的闹钟3点20叫我起床。我在门口等妈妈。我和妈妈睡到6点。我起来做饭。饭菜都做熟了,我就去上学。下午放学,碗里没有土豆丝了。我跟妈妈说:‘土豆你都吃了?’妈妈说:‘是啊。’这证明妈妈很爱吃我炒的土豆丝!”

金老师说:过去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可是我亲眼看到的。王程是个漂亮的女孩子,每周末都主动包揽全家的洗衣工作。付兰坤聪明内向,他每周日要帮父母在市场卖水果。等等,这都是我们班里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虽然一般,但他们却都是好孩子啊!所以评价一个学生要全面一些,不要一看成绩不好就认为是差学生,是坏学生,就歧视他们!

2000年3月17日《中国青年报》介绍了优秀教师李圣珍的先进事迹。

一个装疯、自虐,甚至想自杀的“笨孩子”,经过李圣珍老师的“调教”,不仅恢复了常态,而且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六年中,先后有五十多个“坏孩子”、“笨孩子”、“傻孩子”被送到李老师身边。他们每个人都有过恶梦般的过去:有的曾进过精神病院,有的曾一度得了失语症、孤独症等等,是李老师让他们摆脱了恶梦的纠缠,帮助他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所谓的“差”学生不一定差。所以李老师说:只有差老师,没有差学生。

2、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拷问中国教育》一书中说:“现在在学校里有两种势利眼,一是比谁父母的官大、钱多,不仅学生比,老师也比;二是看谁的分数高,谁分数高,老师就对谁负责,好教的、听话的、能给学校争荣誉的,老师就喜欢,对中下等的学生就看不上。《中国青年》杂志社曾收到一16岁中学生靖华的信。信中说:自己刚入校时因个子矮排在第一排,隔几天,变为第二排,隔几周变为第三排,到后来成为第七排,而且前面都是大个子。我不明白,有的同学说:‘你要去给老师烧点香’。我不相信这是真的。我决定再去老师家说一次,在我刚走到她家大门口时,就看见一个大个子同学去老师家送礼,我的脑袋‘嗡’一声,好长时间没有过来。

第二天,班主任老师果真将那大个子调到前面去了、、、”

有的老师在差生面前,总是一幅冷面孔,还有的老师将所谓“渣子”生编成一个组,让全班同学孤立他们。北京海淀区三年级的女同学哭着对记者说,因为她顶撞了老师一次,老师让全班同学疏远她,谁都不许理她。每天她独来独往,已经一个多月没和同学说话了,提起上学她就吓得要命,夜里常常哭醒。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都存在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都是绝对平等的,大家同在一个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老师应当对每一个同学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同学们之间也应互相尊重、真诚友好、平等相处。

3、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

教师有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国家教委付主任柳斌说:“爱学生是首要的,现在滥用惩罚手段的事例很多。在某地学生投诉中,体罚、变相体罚比例达15%。轻则训斥、罚站、罚跪,重则毒打。现在是罚款成风,什么都罚款,迟到、旷课罚款,违纪罚款,考分低也罚款。罚款也引进到学校管理之中。这是错误的。”

北京一位干部流着泪对记者说,她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遇上了一位厉害的教师。一天,因孩子不听话,被老师用手指甲将下眼皮捅破。在老师的严厉训斥下,孩子的成绩急剧下降,身上、大腿上也常被打出紫斑。家长实在看不下去,找老师质问,老师理直气壮:“孩子不听话。”这下可惹恼了这位老师,孩子接二连三地被罚站,老师在班里还经常威胁学生说:“谁敢告状,我就开除谁。”

这位家长接着说,去年9月的一天,不知什么原因又惹恼了老师,老师将一盆凉水从孩子头上浇下去,可怜的孩子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长时间的惊吓,使孩子受了刺激,怕光,怕声,说话结巴。

这位家长忍无可忍,开始告状,教育局领导派人到学校召开了三次座谈会。结果发现,全班36个孩子被打过,12个男孩子被浇过水,教师用高跟儿鞋踩孩子的脚面,让孩子互相抽嘴巴,还振振有词:“这可不是我打你们,是你们自己打自己。”座谈会后,教育局副局长含着泪对这位家长说:“我们对不起你们!”

在关爱学生方面应向李圣珍老师学习。李老师说,所有送到我这里的孩子,心灵都受过有意无意的伤害。而伤害他们的往往是老师和他们的父母。她说,我并没有什么绝招,我只是和学生平等的、真诚地对话,总是给学生以希望,使他们找到自信,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这种学习的快乐感会激发出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冲动,从而开掘出每个人本已存在的潜能。

4、教师要时时处处作学生的好榜样。

韩愈说:“从师不论年长少位贵贱,道存则师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职业要求。

现实当中怎样呢?大多数老师做得还是不错的,但有些老师做得的确不怎么样。“师德问题”现在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前年的《半月谈》第一期曾把“师德问题”列为全社会关注的七大教育热点之一。

苏北某县一所中学政教处对该校初二的214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被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学生达189人,占被调查的学生的88、3%。

黑龙江某县的一位小学班主任,每天上班都是带着冰糕箱和各种小百货,上课当老师,下课当老板。他规定每个学生每天必须吃四根冰棍,上午两根下午两根,必须买本班班主任的。

北京海淀区某校一位三年级的班主任曾在班里告诉大家:“家长对教师什么样,教师就对学生什么样。”

当然教师中好的典型也不少,他们确实已达到“学为师表,行为人范”。

重庆市某小学的刘念友老师就是一个榜样。由于山区的孩子家里太穷,交不起学费,刘老师为了帮自己班里学生交学费,他从三个方面筹集资金:一是,降低自己生活水平;二是,不让自己已经考上美院的女儿上学;三是,自己抽空偷偷去挖煤,挣一部分钱。

李振华老师,退休前是山东省沂源县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他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53年当他还在南京师范读书时就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主动要求到山东沂蒙老区支援教育事业,当时他才16岁。一干就是50多年。当时和他一起来的南京籍支教老师一共45名,中途走了44名。他教出一万多名学生,他拿自己的积蓄资助了2000多名学生,其中36名完全由他供应读完大学。在山区从教时,用自己的一把剪子经常为学生和乡亲们剪发,自己一辈子没有进过理发店;几双破旧的布鞋和棉鞋,都是老乡们做给他御寒的,李振华一直穿得掉了底。他一辈子没给学生发过火,他体会到教育的核心就是一个“爱”字。他每天早上5点就守在学校门口,迎来所有的老师和学生,晚上,他又按时站在校门口,送走每一个人;他把自己的工资分给学生,给他们剃头、补衣服、做饭;天冷了,他住在学生宿舍,和学生们盖一床被子,天热了,他站在床前给学生扇扇子驱蚊子,甚至给学生洗脚。他每月的工资始终分成三部分:一份给家人,一份给父母,一份给学生。他自己最多的时候只留过6元钱。

5、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校是为国家培养全面人才的地方,所以不仅要抓好教学质量,更要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近些年在学生中滋长了一种不正常的攀比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极坏的影响。由于部分学生的虚荣心作怪,在一些学校的学生中产生了比阔气的不良风气。例如:目前在一些城市接送小学生都用汽车,所以学生在班里就比起了谁家的车是名牌。一次,一位家长开奥托去接孩子,一直等到学生都走完,他儿子才出来,一问才知道,儿子嫌车孬怕丢面子,等学生都走完了自己才敢出来。

概括起来有五大“狂比”。

一是“狂比”穿的。比衣服、比鞋是不是名牌;

二是“狂比”用的。比手机、比电脑等;

三是“狂比”吃的。看谁过生日办得大方;

四是“狂比”花的。比谁家阔气,好像家里钱越多自己就越值钱。

五是“狂比”谁家父母的“官儿”大。在有些孩子眼里,父母的职业、职位成了为自己树立威信的“资本”。

这种比法带来了五大“公害”。

一害自己,比来比去,比没了自己。

二害家人,比来比去,比没了亲情。

三害同学,比来比去,比没了朋友

四害学习,比来比去,比没了志气。

五害前途,比来比去,比没了幸福。

为此,提出四条忠告。

(1)人品比物品重要。用名牌装饰自己,不如用人品、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用智慧来丰富自己。只有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瞧得起你;只有你抬起头,挺起胸,堂堂正正做人做事,别人才不敢小看你。消费,永远不能建立在“让别人瞧得起”的基础上。

(2)身内比身外重要。

(3)亲情比金钱重要。

(4)创造比享受重要。

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制止校园这种不正常的攀比风,都采取了多种作法。比如说,德国教育部门就在重新考虑采用统一校服的制度,来制止越来越多的校园名牌追捧者;(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实行了统一校服制度)新加坡的学校明确规定中学生不准穿戴名牌、不准摸口红;日本不准中学生烫发;就连英国贵族学校的皇室子弟,参加社会实践时,也必须与平民家的孩子同甘共苦。在我国,北京市教委最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中,首次将“生活不攀比”作为重要的一条单独列了出来。

面对攀比,好好想一想,人和人到底应该比什么?

“不比穿戴比学习,不比文具比志气,不比吃喝比成绩,不比家庭比能力。”这是沈阳市下岗职工子女的铮铮誓言,相信对我们也是一种鼓励。

学校一定要结合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指示精神,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校的素质教育大大推进一步。

五、 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要积极配合,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考察访问时对留苏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世界是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毛泽东同志说的好,青少年的确是我们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关心他们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必须把这项工作做好。

1、健全组织。结合贯彻中共中央17大精神继续深入宣传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目前情况看,自中央到县个各级政府都成立了关工委组织,并投入工作。但是在基层有一部分社区、企业、学校、村还未建立,或者虽然挂了牌,实际没有开展工作,但是这些基层单位恰恰又是最关键的。所以说现在首要的工作就是把、社区、学校、企业、乡村的关工委组织马上建起来,聘请离退休老同志参加,积极活动起来。

2、推广典型。组织老干部、老模范到学校作报告。组织模范家长和模范教师为社区群众和学校教师作报告。县乡及各基层行政、企、事业单位都要抓好对教师和中小学生家长的培训,并要形成制度。

3、弘扬传统美德。举办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班,要像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一样,聘请各方面专家讲解中华传统文化,尤其要对《弟子规》这样的经典作品在学校、在社区、在学生家长中进行广泛宣讲。

韩国在基层乡镇都建有乡校,全国共有231所。乡校的主要任务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孩子学做人。乡校是韩国历代传承优秀文化、教学生学做人的地方教育机构,至今已有878年的历史,目前乡校在韩国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位中国记者在暑假期间到韩国罗州参观一所乡校,有20多位小学生正在“忠孝教室”里学习。一位年过花甲的儒士带领学生们读《四字小学》:“父生我身,母鞠我身。腹以怀我,乳以哺我。以衣温我,以食饱我。恩高如天,德厚似地。为人子者,曷(音:何)不为孝。”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四字小学》是韩国乡校的教材之一,由韩国儒教最高学府成均馆编辑出版发行。书的正面是孔子教书时的画像,背面是学生们聚精会神听课的情景,并写有:“忠、孝、礼”三个汉字。书中是汉字,每句下面都有韩语译文。要求学生不仅会读写,还要有实际行动,养成良好习惯。例如,“父母使我,勿逆勿怠”,“行必正直,言则信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损人利己,终是自害”等。

在韩国,每年寒暑假乡校都会为中小学生开课,讲忠、孝、仁、爱等道德规范和各种行为准则。在韩国儒学一直被称为国学,影响极深。

韩国成均馆馆长崔昌圭对记者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韩国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儒教的爱国守法、孝敬父母、注重礼仪、关心他人等传统至今仍在韩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净化环境。加强对文化市场和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严厉打击淫秽录像制品、黄色书籍及非法网站,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据有关部门调查,一是因上网造成未成年犯罪增加。因上网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占同期未成年人犯罪的比率已由2000年的4.1%上升到2003年的25.1%。二是走私盗版音像制品往往含有反动、恐怖、色情、迷信等内容,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三是以青少年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和淫秽“口袋本”屡禁不止,淫秽色情表演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违规经营歌舞厅、录像厅,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问题仍不容忽视。

最新一项调查显示,40%的中学生有网友,但73.7%的中学生网民和网友从未见过面,52.9%的学生表示对网友“根本不了解”。

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制售黄色淫秽书刊、音像制品的打击力度,加强治理,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好环境。

分享到:
  2014-12-13  7855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