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地处中国西北内陆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些农村采访时发现,出于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期盼,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把正在上小学的孩子转学到城里,意图跨越城乡教育差距的鸿沟。
今年12岁的张嘉勇家住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瑞应村,准备上四年级时,父母将其从原来的瑞应村小学转学到位于城郊的中卫市第十小学。
新学校距离他家约7公里。由于父亲在铁厂打工、母亲在家种大棚蔬菜,小小年纪的张嘉勇第一学期只能骑自行车上学。所幸,之后当地配备了校车。
“新学校设施好、老师教得也好,以前我只能考80多分,现在能考90多分了。”他说。
张嘉勇并不是瑞应村小学第一个转入城市学校的学生。“以前学校有一两百个学生,可这两年许多人都转走了。”张嘉勇说。
与瑞应村小学的学生转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卫市第十小学的“拥挤”。校长王文杰告诉记者,学校现有学生1122人,由几所村小学合并而来,这两年因为教学质量好赢得了民众的口碑,像张嘉勇这样从农村转来的学生越来越多。
在农村从教多年的刘鹏翔是宁夏固原市彭阳县韩寨村完全小学的校长。他告诉记者,这所学校2002年时有学生234人,今年只剩下75人,排除出生人口减少等因素,大部分都是转入到县城上学。
“现在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只要家庭条件稍好点的就会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到更好的学校。”刘鹏翔说。
与张嘉勇不同,更多的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后,多由家长在城里租房“陪读”或者进入城市的全封闭制寄宿学校或名校办的寄宿班,由此花费会更高。但这些农村家长多数认为这钱花得值,“如果孩子的早期教育抓不好,大人赚再多的钱也没用”。
记者采访发现,虽然现在大多数农村小学都盖起了新教学楼,改善了原来学校的基础设施,但是办学条件还是跟不上教育形势的需要,现代化电教设备仍是难觅踪影。另外,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老龄化趋势严重,而农村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也是让家长不满意的重要原因。
刘鹏翔告诉记者,全校9名老师,5名55岁以上,最年轻的也有43岁。
把孩子转到城里上学,是许多农村家长权衡利弊后的艰难决定,他们希望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将来考个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他们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城市学校。对此,专家认为,教育或许会成为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动力之一。
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农村孩子跟随打工的父母走得更远。多年来,在中国教育部门的改革和督促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已经逐渐解决。
近期,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在内的中国多个省份相继公布异地高考方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继续升学考试的梦想,也有望逐渐成为现实。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