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二部委通知
政策法规
健康标准
调研报告
热点新闻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政策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川剧进课堂,艺术教育“变脸”

图为成都市盐道街中学的学生在开学典礼上用舞蹈形式表现川剧小丑。(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益众

“夫妻肺片、川北凉粉,海椒、花椒、葱蒜姜,辣呼辣呼又辣呼……”一阵阵四川清音《赶花会》的小调从成都市红牌楼小学的教室里传出,一群学生敲鼓打板,表演说唱,表情丰富。这可不是艺术院校的表演课,而是成都的普通小学生们在上川剧欣赏课。

记者从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川剧科研课题——“川剧、四川曲艺融入学校艺术教育”结题报告会上获悉,专家们正在编撰音乐课的补充教材,在现行使用的川剧中小学校读本基础上更进一步,把川剧融入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进校园落到实处。目前,成都市共有14所学校成为“川剧进校园”活动试点校,学生每学期都将接受一定课时量的川剧艺术熏陶,川剧和四川传统曲艺已成为不少孩子的爱好。

传统戏曲处于封闭状态,面临消失危险

川剧和四川曲艺是四川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演诙谐幽默、对白泼辣俚俗、语言说多唱少,是极具地域特性的民风民俗。但从艺术教育方面看,川剧和四川曲艺囿于狭小封闭的艺术圈子,传播过程中特色缺失、历史记忆缺乏等问题较为突出。

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与世界、与时代接轨,艺术教育时常以牺牲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艺术形式为代价,导致传统戏曲处于封闭状态而急剧消失。该课题组负责人、成都市音乐教研员李萍说:“只有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民族情感,才能全面复苏传统戏曲的生机与活力。解决现行艺术教育体系中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认知的严重缺失问题,是一条守护传统文化、传播传统伦理、实现传统价值的有效途径。”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认识,课题组提出以川剧和四川曲艺为突破口,在艺术教育中凸显四川地域文化特色的理念。

川剧和四川曲艺艺术的专业性较强,要让川剧和四川曲艺艺术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要课程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才能适应学校艺术教育的要求,才能保证学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川剧和四川曲艺的课程化也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特色,它能完善和充实学校课程建设,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课题组在成都市各区县选择布点学校,每区县选择2—3所学校,有小学也有初中。同时,与省市川剧院、曲艺团等专业团体、退休名老川剧、四川曲艺艺术家合作,培训成都市中小学艺术教育骨干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

融入学校课程建设,让学生接受润物无声的熏陶

成都市参研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条件,优选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课时安排和教学实施渠道,保证川剧和四川曲艺有效融入学校艺术教育中。

成都市双林小学构建了川剧欣赏课程的“432”课程体系:“4”是指川剧的声腔、行当、特技、表演程式四种基本的课程内容。“3”是指欣赏、表演与创作三种基本的教学形式。其中欣赏是基础形式,面向全体学生,模仿表演是提升形式,面向兴趣学生;创作表演是高级形式,面向特长学生。“2”是指短课与长课两种课型安排。短课包括5分钟和15分钟短课,长课是指60分钟长课。

通过对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研究,课题组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和川剧、四川曲艺的实际操作经验,制订了“成都市川剧和四川曲艺能力培养目标”,力求让川剧和四川曲艺艺术的课程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据可依。

现在,各参研学校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代表性的课例,有以经典故事为载体的“川剧高腔示范课”、以活动为载体的“川剧灯戏创编课”、以古诗词为载体的《静夜思》,还有以声腔学习为主题的《梅花绝句》、《桃花扇》,以初识四川清音为主题的《赶花会》等。

“要传承和发扬川剧和四川曲艺艺术,使之成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必须要开发川剧和四川曲艺课程,配备川剧和四川曲艺教材,突出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教材的补充性,以此完善国家课程。”李萍说。为此,课题组组织专家团队,协力开发了川剧地方教材,同时倡导参研学校开发具有各自特色的校本教材。

为保障川剧和四川曲艺融入学校艺术教育研究的课程化,课题组从行政角度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如参研学校要保证软件和硬件设施齐备,保证音乐教师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培养,保证一定的课时量,保证教师的考核办法、奖励措施与岗位职责及研究挂钩等。比如,成都市成华实验小学完善了“四川清音进课堂”的评估检测机制,将音乐教师管理评估制度化,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校园环境文化是一种隐形课程,具有很强的审美和艺术价值。在这方面,课题组关注了视觉和听觉的渗透功能。有的学校投入专项资金打造既有校园风格又有川剧、四川曲艺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有的学校增设了传统文化大讲堂、文化雕塑、川剧脸谱展示墙等;有的学校把学生的书法、绘画、手工、演出等作品收集起来,做成了学生作品展览区。

融入学校社团建设,让更多孩子欣赏和传承川剧文化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和发展的摇篮。特别是川剧和四川曲艺社团,能分解川剧和四川曲艺的难度,突破其专业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趣中学,提高他们的川剧和四川曲艺表演和欣赏能力。

在社团建设中,课题组关注了教与学两个手段,实现优质高效:建立导师资源库,把专家、家长、教师、学生等教学资源融为一体,打破教的局限,提高教的质量;设立分层选修课,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设立川剧和四川曲艺欣赏、川剧和四川曲艺表演等多个种类的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解放学的桎梏,提高学的效果。

成都市成华小学开设了6个音乐艺术类社团,将川剧的锣鼓经、传统剧本、唱腔、身段等元素融入到音乐艺术社团活动中,从而在学生中渗透和推广川剧文化艺术,让更多的孩子认识、欣赏和传承川剧文化。成都市双林小学将对川剧有兴趣的孩子吸收进“素质超市”,每个年级组建一个“素质超市”,对孩子们进行模仿表现层面的培训,提升学生的兴趣。校长曹秦蓉说,在各个年级“素质超市”中表现出类拔萃的孩子,吸收入学校的“梨园小儿郎”社团,进行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创作表演阶段的特长训练,通过校内外展演和各种比赛,展示个人特长和学校品牌。

川剧和四川曲艺进入课堂,留给学生的不仅是那些可以量化的知识点,更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更多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自然认同。李萍说:“川剧和四川曲艺进校园,不只是浅层次的模仿表演,而是要深刻领悟川人的性格特征、品质精神。川剧中的生旦净末丑,戏曲里的角色也是世间百态的映射。通过一招一式的演唱,学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


分享到: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7-07-16  4696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