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二部委通知
政策法规
健康标准
调研报告
热点新闻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政策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坦然回答孩子“我从哪里来”

编者按

“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男孩要站着小便,女孩要蹲着小便?”面对孩子的疑惑,许多家长的回答总是既离奇又敷衍。“你是从垃圾桶里捡的。”“你长大就知道了。”但近些年来屡屡发生的儿童性侵害事件告诉我们,儿童性教育已经不能再羞于启齿、含糊其词了。帮助儿童尽早了解必要的性知识,厘清性别、身体边界,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迫在眉睫。

【科学性教育】

性教育如何对幼儿启齿

但菲 申谊可

近年来,社会上频频曝出的儿童遭遇性侵案件,接二连三地刺痛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幼儿性安全问题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人们在高声呼吁法律对性侵者严惩不贷的同时,更要深刻地意识到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性教育宜早不宜迟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幼儿期是进行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它奠定了个体性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研究表明,幼儿的性别角色意识经历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别一致性三个阶段,从能够正确说出“我是男孩”“我是女孩”逐渐发展到“我是女孩,长大之后我也是女孩”“就算我不扎头发,穿着裤子我也是女孩”。可见,尽管幼儿还没有进入青春期,但对性、性别等已经知晓很多。因此,在幼儿阶段进行性教育十分必要。

越早让幼儿接受性教育,就越能够有效帮助幼儿远离潜在的性侵危险。有研究认为,5岁之前所接受的有关“性”的教育,无疑将决定人一生有关“性”的方方面面。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早早地将儿童性教育提上日程。英国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在芬兰,幼儿园有正式的性教育图书,一面从性保健出发进行性知识教育,一面加强性道德教育。而在德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则利用漫画或绘本进行有关生命诞生过程的性启蒙。因此,普及性教育,尤其是健康的性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性教育宜导不宜堵

受封闭的性观念和传统文化的束缚,在中国,“性”的话题即使成人也难以启齿。于是,当幼儿问起“我从哪里来”时,父母总会以“半遮面”的态度或语言予以敷衍搪塞。要么秉持“无师自通论”,认为性教育再简单不过,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了”;要么坚持“为时过早论”,认为幼儿年龄还小,等到青春期再教育也不迟;要么曲解“诱发论”,认为与其教育不如不教育,知道得越多,反而会诱发孩子对性的强烈兴趣。

凡此种种,都是对幼儿性教育的回避、恐惧和推责。如果儿童早期这种对性知识好奇的需求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和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他们对自身急剧的身心变化产生困惑。

幼儿性别意识的建立、对性别差异的了解、身体边界安全的教育等,都需要有意识地引导与教育。家长和教师作为实施幼儿性教育的主力军,有必要让幼儿从小了解“我从哪里来”,满足其对生命诞生过程的好奇。幼儿性教育还包含幼儿对自己性别的认知。有的家长出于对某一性别的偏好或仅是好奇心,将男孩扎起小辫子、戴上蝴蝶结。这些都属于性教育中的不当行为,很容易导致幼儿性别认知混乱。

幼儿性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当属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建立起身体的边界意识,保护自己的隐私,使自己不受性伤害。每个幼儿都是自己身体的小主人,有权决定是否接受外界对其身体的接近。我们要鼓励幼儿,在别人侵害自己身体时,勇敢大声地说“不”。与此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身体和感受。

性教育宜繁不宜简

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绘本、听一次性教育讲座或看一次生命起源视频,它还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随受教育者年龄不断增长的再社会化过程。这个再社会化过程不能因为尴尬、难以启齿而变成一个“减法”,面对幼儿“我从哪里来”的提问,不能予以“你是充话费赠的”“网上下载的”等搪塞式的回答。

对幼儿的性教育不能怕麻烦。如果幼儿提出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家长和教师一定要科学、艺术地解释,不能信口雌黄,误导幼儿。如果遇到实在难以回答的问题,家长、教师要和幼儿一起查阅书籍,了解“真相”。再者,如果幼儿出现儿童性行为(包括儿童对性方面的感受、行为及发展状况),家长与教师也要随时沟通、交流,协力解决。

如今的社会日益开放,幼儿性教育却仍是一场任重而道远的旅程。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都要认识到幼儿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协助幼儿为自己的身体搭建一个安全、坚固的堡垒,让幼儿安全、健康、幸福地成长。(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生命的起源】

我是从哪里来的

陶双骥

年幼的孩子经常问成人“我是从哪里来的”,面对这样的问题,许多教师与家长往往难以启齿,从而选择回避、搪塞,错过了教育时机。其实,幼儿性教育并非无从下手。

对幼儿开展性教育的难点在于性的隐秘性与幼儿有限的接受能力。生育与生命起源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幼儿很难理解。如若从幼儿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入手,幼儿园开展性教育将容易许多。

“兔子为什么突然生下小兔子”

幼儿园东北角的养殖区新入住了一对小黑兔子,它们很快就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孩子们一边为小兔子收集食物、清理卫生,一边仔细观察、记录兔子的成长过程。在孩子们的悉心照料下,小兔子一天天长大,其中一只兔子的肚子竟然不断变大,一段时间后,产下了六只兔宝宝。孩子们的兴趣与疑问在这一刻达到高潮:“兔子为什么会突然生下小兔子?”“小兔子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那我是从哪里来的呢?”

教师通过观察,敏锐地认识到这是进行幼儿性教育的好时机。借助幼儿长期照顾、观察小兔子的经验,教师利用先前的照片与观察记录,引导幼儿一起回忆小兔子慢慢长大、怀孕和生育的过程,让幼儿在回忆中切身感受生命的变化与起源。有了对小兔子生命来源的探索经验,由物及人,幼儿理解自己生命的来源就简单多了。

初识怀孕分娩过程

生育是一个涉及许多科学知识的生理现象,若对幼儿如实、详细地讲解个体从性成熟到受精、胚胎发育、细胞分裂,再到分娩的过程,不但幼儿教师很难讲清楚,就连幼儿也无法理解。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幼儿教师在选择性教育方式时,也要选择具体的、幼儿可以感受的方式。

幼儿用笔记录、用眼睛观察了兔子成长、怀孕、分娩的全过程,对生命的成长与来源有了切身体验。在与幼儿交流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小兔子要长大了才能生小兔子,要生小兔子肚子就要先变大,以及大肚子期间会有不怎么吃草、天天趴着睡觉、兔窝附近出现洞等现象印象深刻,而对于雌雄兔子如何交配、小兔子在母胎中怎么生长等不会加以深究。

在回忆小兔子成长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这些有明显特征的环节,可帮助幼儿对兔子的成长、分娩过程建立大体认识。借助这些认识,幼儿对成人生长、孕育过程的理解,对“怀孕”“分娩”等专业名词的理解也更容易。

理解孕育之苦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可分为认知、情感、行为三部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切实达成性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仅对幼儿进行生育知识的教育还不够,还需要引导幼儿建立对生命、生育行为的理解与尊重。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回忆兔妈妈怀孕期间的细节。细心的幼儿不断回忆起兔妈妈突然不怎么吃草、天天趴着睡觉、不爱动、脾气变得暴躁、薅毛、在兔窝附近打洞等反常行为,还发现这个过程持续了一段时间,了解到兔妈妈为小兔子所做的种种。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体会到兔妈妈怀孕过程的不易与艰辛,对兔子父母的感情更加浓厚,对它们的照顾也更加细致。(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性别有边界】

我是男孩还是女孩

王卉青

幼儿园中的“怪现象”

镜头一

托班的卫生间里,幼儿都在小便。蕾蕾突然站在蹲池处,像男生一样站着小便,小内裤被尿湿了。

镜头二

壮壮小朋友的妈妈很爱给壮壮打扮,经常给他扎小辫、戴头箍,打扮得像个小姑娘。表演区的活动开始了,壮壮扮演着《蝴蝶找花》中的小姑娘,穿起了花裙子,说话也细声细气的。

上述现象在幼儿园里其实很普遍,它是幼儿性别意识模糊的表现。性别意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3岁以前的幼儿性别意识模糊,需要家长、教师密切配合进行培养,让幼儿从小意识到男女有别,对自己的性别有正确的认识。如果不进行正确引导,就会造成幼儿性别意识混乱。因此,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性别意识教育,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真正区分清楚“我”是男孩还是女孩。

家庭发挥基础引导作用

幼儿期,幼儿对于自己性别的认知完全来自父母的引导,父母无意的差错,就可能会造成幼儿的误解。如果妈妈平时着中性服装、“板寸头”,而女儿留长发、穿连衣裙,这就会使幼儿对自己是“女孩”的概念形成怀疑。所以,作为家长,男士就应该穿得帅气一点,女士就应该打扮得漂亮一点。父母从穿着上就要让幼儿明白“我是男孩(女孩)”。

德国教育心理学家基尼指出:幼儿最早了解人体和性别的启蒙教育,是让幼儿知道男孩的身体和爸爸一样,女孩的身体和妈妈一样。因此,在家庭中,应由爸爸带男孩洗澡,妈妈带女孩洗澡。在给幼儿选择玩具时,也应为男孩选择枪、汽车等机械类玩具,为女孩选择洋娃娃、芭比公主等玩偶,这样才不至于使幼儿产生性别错位。

幼儿园发挥不断强化作用

男女孩分开如厕。幼儿园中最好、最方便强化性别意识的环节就是如厕。教师要重视教给幼儿正确的如厕方法:男孩站着小便,女孩蹲着小便,这也是男女孩最明显的区别。

巧妙利用教学活动。在我国,专门的性别教育教材不多,只是近年来才陆续出现。因此,教师应灵活将随机教育、谈话活动相结合,教授相关知识。同时,“性”对许多人来说,常常难以启齿,绘本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手段,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帮我们说话。《毛茸茸:生理上的性别差异教育》《小鸡鸡的故事》等都是很好的读本,教师可以读给幼儿听,或者和幼儿一起阅读。

根据性别分组游戏。幼儿期是幼儿规则意识建立的关键期,各个游戏和过渡环节都有一定的规则,教师可以将规则的培养与性别教育结合起来。如排队时,可以男女生分开站;取操作材料时,可以男女生分先后去取……刚开始时,肯定会有幼儿站错位置,年龄越小越明显,这时,教师一定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纠正。

总之,幼儿的性别教育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共同配合。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每个幼儿,同时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作为家长,幼儿出现性别错乱时,不可大惊小怪,要改变传统刻板的教育观念,让幼儿在科学的引导下健康成长。只有这样,幼儿才不会为“我”是男孩还是女孩纠结。(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欢乐亲子园)

【保护性安全】

织一张幼儿性安全的密网

刘志会

近些年来,儿童性侵害事件不断进入人们视野,引起社会极大关注。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儿童健康成长迫在眉睫。李清栋博士指出,预防性侵害教育首先应该在家庭开展,因为学校只能教一些共性知识,有些属于身体私密的部位,父母和孩子谈起来更方便。因此,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家庭是主体。这一方面需要家长自主学习,提升意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幼儿园与家庭携手,织一张幼儿性安全的密网。

识别危险因素

性侵幼儿案件非常隐蔽,不易被发觉,因此,让家长了解并帮助幼儿识别危险因素,十分重要。为提高家长重视程度,我们为家长分发宣传页,告知家长幼儿可能会遇到的不安全因素,如陌生人搭讪,利用玩具、糖果等诱骗幼儿……尤其提醒家长警惕熟人中隐藏的不安全因素。许多时候,伤害幼儿的不是陌生人,而是幼儿熟悉的人。幼儿对这些人缺少防范意识,难以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受了侵害。且犯罪嫌疑人利用熟人身份,更容易接近儿童并获取信任,也更容易通过诱哄、胁迫等方式掩盖犯罪事实。

掌握科学方法

幼儿性安全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幼儿性侵害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掌握科学的方法,是提升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一步。

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开展专家讲座等方式,帮助家长掌握预防幼儿被性侵方法。首先,我们要求家长告诉幼儿,凡是小背心、小内裤遮盖的地方,都是隐私部位,不能随意裸露,自己不碰触,更不允许别人触碰。如果有人触摸或者让幼儿去摸他(她)的这些部位,要让幼儿立刻说“不要”,然后跑开,告诉家长、老师和警察。同时还告诉幼儿,即使有人正在对自己或者以前对自己做过不好的事,也要从现在起学会说“不”。其次,我们提醒家长不要把幼儿单独托付给熟人、特别是异性较长时间,幼儿回来后家长也要注意观察幼儿有无异常。

增补科学知识

有家长担心对幼儿说多了,幼儿会产生害怕心理。那么,鉴于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对低龄幼儿的性教育就应该把握一定的度。我们向家长赠送绘本,推荐书籍,帮助家长补充科学性教育知识。《怎样预防儿童性侵害》,比较科学地介绍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预防性侵害的方法。我们还向家长推荐《小威向前冲》《不要随便摸我》等绘本。这些都是优秀的早期性教育、性保护绘本,适合亲子共读。网络上比较好的防性侵短片,我们也会适时推送给家长。

游戏中学会性保护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家长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有助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运用自我保护的方法。我们通过班级群,向家长介绍性保护的家庭游戏,比如亲子绘画。家长先画男女两个小人,让幼儿用红色的笔圈出哪些是隐私部位。又如“我是坏人”游戏。家长拿玩具娃娃与幼儿问答:“如果邻居叔叔摸她的小屁屁,可以吗?你告诉娃娃应该怎么办?”“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有人要脱娃娃的衣服,娃娃要怎样做?”这些简单的游戏幼儿印象深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

家园及时沟通

研究表明,遭受性侵害的幼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系列精神问题,比如恐惧、抑郁、不喜欢自己的身体、低自尊、注意力不集中等。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帮助,他们成年后多会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难,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有人还会多次受害。我们告诉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信箱、QQ、微信等工具把幼儿在家的一些异常表现反映给幼儿园,便于共同商讨对策,从而把对幼儿的伤害减轻到最低。

父母是幼儿性教育的启蒙教师,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园携手,才能让幼儿获得科学的性教育,从而远离“魔爪”,健康成长。(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实验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03日第4版 版名:成长

分享到:
  2017-12-06  27437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