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二部委通知
政策法规
健康标准
调研报告
热点新闻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政策新闻 > 政策法规 > 正文

关于印发《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关于印发《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www.jyb.cn 2006年03月08日 来源:教育部网站

关于印发《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职成司函[2003]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通知》和《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战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通知》的要求,帮助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教师深入理解和掌握并在德育课教学中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我们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就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的四门必修课贯彻十六大精神的教学提出了指导意见。经部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二○○三年三月十七日

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

十六大是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十六大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为主题,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

江泽民同志在会上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党在新世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重点是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的报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十六大报告的精髓。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把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道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突出了与时俱进的重要作用,这是十六大报告的重大理论贡献。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前景,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教学必须全面准确贯彻十六大的基本精神,重点把握一个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个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提高对其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的认识;理解与时俱进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主要内容,提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

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贯彻十六大精神,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明确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法制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发奋学习、早日成才,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

职业技术学校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四门必修课的教学必须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

一、哲学基础知识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理论。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一个新局面。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表明了党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样,党便获得了面向新世纪、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我们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在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在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教学中,要充实上述教学内容,贯穿教学的始终,通过有关原理的讲解,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理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伟大精神力量。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认真研究、探索并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不断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从而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要求我们富于创造精神,勇于和善于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开拓进取。

十六大报告把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道作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认识上的深化和实践上的进步,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的肯定和发展,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坚持与时俱进,最根本的是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它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过实践认识真理的道路。不断地进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源泉。

在教学中,可结合“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等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理解“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三)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十六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是相对于落后生产力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先进生产力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党只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中国社会只有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

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途径。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为我国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现代化指出了一条现实有效的途径。生产力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可能跳过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性任务。但由于历史条件不同,我国工业化不能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老路。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加速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在教学中,可结合“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从生产活动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等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理解先进生产力的内涵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性。

(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只有发展先进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教学中,可结合“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同时指出,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六大修改后的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以后才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进而实现更远大的目标。这样的判断反映了党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深刻、更加科学。

在教学中,可结合“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

二、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

(一)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对提出此目标的背景和目标的基本内容作了全面的阐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背景是: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在教学中,要补充上述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背景、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引导学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二)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从根本上说,工业化过程就是伴随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做到:第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第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第三,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在“经济结构”教学中,要补充上述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意义和方向。

(三)关于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在“经济结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着重理解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意义。

(四)关于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在“经济结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要求。

(五)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从三个方面深化了认识,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不是对立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化流通方式。同时,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条件。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政府调控经济的四个职能,即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为此,需要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减少和规范政府的行政审批。同时,提出了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四个主要目标,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十六大报告对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调控经济的关系作出了明确规范,也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完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也对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十六大提出的两个“必须毫不动摇”以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论述,加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了解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加强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目标。

(六)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企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六大报告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部署。要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以促进服务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

在“企业”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和要求。

(七)关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和方向。第一,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第三,规范分配秩序,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同时明确肯定保护一切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第四,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并明确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个人收入的分配和消费”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新要求。

(八)关于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指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十六大报告就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第二,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逐步推进服务领域开放。通过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改善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提高法规和政策透明度。第三,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 在“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决策和具体要求。

(九)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根本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不懂得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就不懂得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就不能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就无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十六大报告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一切工作都要致力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发扬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又一显著特点。发扬民主必须同加强法制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做到:一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三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在“我国的国家制度”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以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十)关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同台湾同胞一道,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同时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在“我国的国家制度”教学中,要补充上述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方针、主张和原则。

(十一)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党的建设

十六大修改后的党章,将党的性质进一步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样表述党的性质,切合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有利于拓展党的工作的覆盖面,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全党同志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落实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六大报告对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四个一定要”的总要求。“四个一定要”即: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我国的政党制度”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党的性质的新表述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要求。

(十二)关于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政策

十六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围绕履行这一宗旨,十六报告提出了我国对外工作的十条方针政策:顺应历史潮流,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反对一切形式恐怖主义;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继续加强睦邻友好;继续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继续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继续坚持在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基础上开展党际交流与合作;继续广泛开展民间外交。

在“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外交政策”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关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和我国对外政策的新表述,着重理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反对一切形式恐怖主义的主张。

三、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一)关于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十六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高度概括了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了要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教学中,要增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贯穿教学的始终,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科学内涵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并在各部分教学内容中渗透。

(二)关于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十六报告进一步强调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和要求,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在教学中,可结合“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和“职业理想”等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任务和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要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中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融入教学内容,突出诚实守信教育。

(三)关于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

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在教学中,可结合“职业及职业素质”、“职业选择”等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同时,通过介绍、分析十六大报告中有关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就业形势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四)关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当今时代,科技进步使职业演变的速度加快,每一个劳动者都必须终身学习,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跟上时代步伐。

在教学中,可结合“职业及职业素质”、“职业理想”等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终身学习在职业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

(五)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就个人素质而言,创新就是要在创新精神的指导下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可结合“职业及职业素质”、“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等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四、法律基础知识

(一)关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六大报告在阐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指出,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依法治国要贯彻两个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必须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实施依法治国,党要坚持依法执政。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领导,努力使自己的政策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任何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要表达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接受人民的监督。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在“宪法”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以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十六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德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实施和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补充作用。要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使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宪法”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的关系。

(三)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依法平等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以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还通过选举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使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落到了实处。

在“宪法”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公民享有权利的广泛性、平等性、现实性、法律保障性以及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意义。

(四)关于依法行政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加强决策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明确决策机关的权限和程序,保证决策机关依法决策,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充分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对重大决策事项,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健全决策责任制。要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还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

这些要求,对逐步实现行政执法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提高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行政法”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及全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意识。

(五)关于依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明确提出要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强化税收征管。

在“经济法”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和强化税收征管的意义。

(六)关于司法公正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完善诉讼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在“诉讼法”教学中,要渗透司法公正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理解司法公正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分享到: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11-04-19  7776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