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二部委通知
政策法规
健康标准
调研报告
热点新闻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政策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教育均衡的背后是对“人”的尊重

深圳近日获颁“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的牌匾。单从字面上看,似乎显得并不那么“威风”,但这样一块牌匾,却是深圳市长许勤亲自领取的。

一座城市义务教育70%以上、公办学校55%以上的学位都提供给了非户籍学生,这就是这座城市的观念和态度,这样实实在在的赋权,就是对“人”最好的尊重。

去年,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深圳6个行政区(含新区)进行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认定,这6个行政区均通过评估认定,深圳也成为全国第一批整体通过评估认定的大城市。一组极具说服力的数字是:目前深圳全市义务教育70%以上、公办学校55%以上学位都提供给了非深户籍学生,而近3年,深圳全市新增中小学学位80%位于原特区外。

教育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核心,也是社会公平的题中之义。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让青少年能分享优质教育资源,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但教育均衡知易行难,不同地区、不同学区的孩子,所享受的教育往往天差地远,而孩子能接受何种品质的教育,除了需要家长各种“拼”,还需要一些运气,这样的局面显然难言正常。

对于深圳这样一座致力于国际化的城市而言,推进教育均衡势在必行。早在2008年,《深圳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管理办法》就已出台,符合条件的非深户可与深户一起申请公办学位。2010年,深圳又全面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这可视为一种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的回归,对非户籍人口来说,这取消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负担,更是心理上的隔阂。“积分入学”的改革,则让教育均衡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成为全国第一批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大城市,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成绩,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这一成绩背后的支撑,除了城市对于教育的态度,更有城市对于“人”和“发展”的态度。

深圳十大观念中,有一条是“来了,就是深圳人”。这种城市的情怀,也可以由一个学位、一张课桌所书写、所表达。一座城市义务教育70%以上、公办学校55%以上的学位都提供给了非户籍学生,这就是这座城市的观念和态度,它不是凌空虚蹈,而是脚踏实地。在户籍藩篱尚未被全然打破的现实语境下,这样实实在在的赋权,就是对“人”最好的尊重。

从发展模式上看,“包容性发展”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并且追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说到底,发展需要以人为本,对于三十多年来高速发展的深圳而言,除了要有经济上的亮丽成绩单,还需要让城市中的每一个人真正融入这个家园,享受到发展的果实,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赋予他们平等的权利。某种意义上,深圳获颁“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的牌匾,正是“包容性发展”的可喜收获。

分享到:
来源:晶报  2017-05-22  3532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