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关于如何消除天津爆炸事件后孩子心理恐慌的座谈会
主持人:
高晖(佐心家长-心理顾问专家组秘书)
出席专家:
姚树桥 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医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
王 力 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心理创伤领域专家、
石川 中科院心理所博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评估中心主任
傅文青 教授苏州大学临床心理学研究所所长
宋娜 “佐心家长”心理咨询总监、海南医学院临床心理学讲师
肖晶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佐心家长”心理顾问
举办机构:
“佐心家长”教育机构-顾问专家组
座谈会实录:
高晖: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学者,上午好。2015年8月12日晚11时许,天津滨海新区港务集团瑞海物流危化品堆垛发生火灾,在消防队员扑灭火灾过程中,现场发生爆炸,截至目前,已造成数百人伤亡。今天我们佐心家长教育机构邀请我们团队的心理顾问专家组部分专家,召开“关于如何消除天津爆炸事件后孩子心理恐慌的座谈会”,希望为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尽绵薄之力。佐心科技是一家专注科学教育家长的教育咨询垂直领域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首先我代表佐心科技感谢各位专家的与会。
高晖:针对天津爆炸事故,近期我们接到了大量家长朋友的咨询电话,大家对于如何与孩子沟通此事有很多的困惑,并纷纷询问如何处理孩子的各种情绪、行为的反应。因此,佐心科技的“佐心家长”顾问专家组举办了此次座谈会,围绕灾后救援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请各位专家各抒己见。
高晖:这次爆炸的受灾人数很多,同样,需要心理治疗或者辅导的人群也很广,各位专家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接受心理干预人群的重点和先后顺序呢?
傅文青:我认为,本次心理危机干预人群可以分为传统意义上的四级。干预重点应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一般性宣传教育要覆盖到四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
第二级人群: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者),如目击灾难发生的灾民、现场指挥、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医疗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
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幸存者和目击者的亲人等。
第四级人群:后方救援人员、灾难发生后在灾区开展服务的人员或志愿者。
高晖:嗯,那傅老师,究竟什么时期,是我们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时期?
傅文青: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限为灾难发生后的4周以内。
高晖:社会各界对儿童这一灾后群体特别地关注,各位专家认为认为灾后儿童心理援助的实施有何意义?
宋娜:在所有人群中,儿童是尤其需要我们关注的,因为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限,即使受到了很大的心理创伤,也无法准确的表达出来。这一时期鼓励儿童自我表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有无遭受创伤事件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大小。
高晖:我知道宋老师08年参与过汶川地震的灾后心理救援工作。当时的经历是怎样的,您认为,当时的经历有什么值得我们现在借鉴的经验呢?
宋娜:我在2008年去汶川做灾后的心理救援工作时发现:对儿童以及部分青少年来说进行语言的心理治疗效果是很有限的,因为他们也说不清楚或者不愿意说自己心里到底怎么想的。这时我们通常会用音乐绘画的方式与其沟通,发现效果非常好。这时孩子会通过音乐旋律和音乐情绪的带动将自己的内心跃然纸上,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孩子的画作了解孩子的真实内心。当然音乐想象也是不错的方法,只是在初期我们会先以稳定化技术去处理,避免孩子“二次创伤”。
高晖:是的,音乐治疗确实是针对儿童心理创伤的一个不错的治疗方法。我想向各位专家了解一下,在你们多年的临床治疗或者心理咨询经验中,儿童在大灾难后的表现都有哪些明显的特点?或者说,儿童在经历大灾难后心理反应如何?
肖晶:孩子在发生类似事件之后,会出现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过度粘着父母,害怕响声,不敢去上学,做恶梦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
王力:对,我具体补充肖老师几点,根据我多年的观察,经历了大灾难以后的孩子有些父母可能难以察觉的行为,比如,经常伴有不确定的身体不适,如头疼、肌肉酸痛、胃疼或者疲惫;经常不去上学或者在学校表现不佳;爆发喊叫、抱怨、不明原因的易怒或者是大哭等行为;与家人和朋友缺乏沟通;提到死亡就有极度害怕的感觉。等等。有些行为家长甚至难以理解,其实这些都是灾后心理创伤带来的一种心理后遗症。
高晖:各位老师说的都很准确。肖老师和王老师所说的是当下孩子的一些行为反应。我们能否进一步谈谈,如果没有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若干年以后孩子们的心理状态会是怎样的?
宋娜:一个亲历了重大灾难的人,或者目睹灾难场面的人都有可能或多或少的遭受心理创伤,只不过有些人当时反应就很激烈,比如嚎啕大哭,但有些人表现的并不明显甚至没反应。就像很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一样,很多儿童经历了这一创伤性事件,但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创伤反应,而是到了成年在经历一些扳机事件后才再次诱发出剧烈的反应,在心理学上这叫做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其实对于这种应激反应滞后的情况更需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没有及时干预疏忽大意,会导致更深层的心理问题。
高晖:是的,所以对于儿童及时和有效的心理干预是必要的。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只重视孩子身体方面的救治,而忽视了孩子们心理方面的辅导。那么,在灾后救助的各个时间段里,社会对于儿童心理救援的重点有什么不同之处?具体的方法又有哪些?
石川:
1、爆炸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灭灾与救人是重点。
2、前三个月内救灾、安顿和心理安慰是重点,而孩子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在灾难后三个月后逐渐显现和增加;在这三个月时间内,我们首先可以使用简易评估工具,对需要干预的对象进行筛查,确定重点人群。其次,根据评估结果,对心理应激反应较重的人员及时进行初步心理干预。最后,对筛选出有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人员进行治疗及随访。
3、爆炸带来的心理创伤将在不同特征的孩子群体中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存在多年。多年之内,要持续跟踪随访心理受创孩子的日常情况,及时作出心理援助。
高晖:是的,灾难发生后,孩子们一定会受到来自全社会的关心,但是,相信最关心孩子们,或者说每天接触孩子最紧密的就是孩子的家长了,那家长朋友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度过心理创伤期?
姚树桥:我认为,作为家长应该重视孩子心理支持,并作出有效行为:
1、首先,评估孩子心理反应风险:思考孩子对于这次灾难的反应的行为、频率、程度,判断其与其他类似同伴的反应异同程度,判断孩子与之前遇见惊吓后的表现异同程度,判断这种心理反应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果感觉有较特殊的变化或者担忧,应该及时咨询专业的心理顾问。
2、评估孩子的心理风险等级:需要思考以下几个因素:
1)、年龄特征(0-5岁、6-12岁、12岁以上),12岁以下的孩子应该尽可能少的暴露灾难的恐怖、血腥画面,以免给孩子产生2次创伤;5岁以下的孩子,尽可能少的给对方提及这一话题,这样可以减少远期伤害。
2)、心理易感性评估:如果存在以下因素,孩子可能存在更大的心理风险:a、较少的社会支持,例如父母不在身边等;b、童年丧失亲人;c、家里直系亲属有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病史;d、亲历或有直系亲人亲历本次事件;e、以往有过类似惊吓或事件经历;平时比较消极观念、环境适应性较差、目前或者曾经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心理疾患等因素。F、环境因素:爆炸中心区域以及周边城市的孩子、平时经常上网,异常关注本次事件的孩子。
王力:我非常赞同姚老师的观点,家长一定要做好初期的评估工作,如果孩子们存在以上的几点心理风险,我建议家长:
1)、如果你有困惑、或者觉得孩子受影响比较大,一定要找专业、正规渠道进行询问、支持,例如三甲医院心理科,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等等都可以。
2)、亲人的陪伴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
3)、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受,接纳孩子的各种心理波动与反应。
4)、让孩子理解非常规性突发事件的偶然性,发生并不代表是常态。
5)、用孩子自己能理解与接受的方式来解读与解决孩子对于该事件的恐慌,不要人为扩大与强化该事件的影响。
6)、重视孩子在该事件的状态反应特征、思维认知方式以及沟通模式,从而更好的理解并预测孩子未来遇见应激性事件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与调整。
宋娜:各位专家都从各自的专业角度给出了宝贵的建议,我也从我的角度谈谈我的拙见,我认为,在灾难事件刚刚过后的一段时间里,陪伴才是他们最需要的。所以作为家长,最需要对孩子做的不是说教,而是接纳其激烈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给他拥抱、积极聆听,并告诉他:不论你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正常的反应,作为家人我们都会爱你、陪伴你。用爱和温暖治愈孩子的心灵创伤。(作者 肖晶)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