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 王利民
“把我们的生命和自然结合起来,而不是把生命和将来能够赚多少钱结合起来。”,如何培养中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却是很小的行动。王利民投身于环保事业二十余年,致力于除雾霾、去沙化、打造中国的环保品牌。面对中国未来的栋梁之才,他说:“要把社会责任感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面,变成自己的一个基因,变成生命的一个部分。”
学习西方的实践精神
针对中西教育差异的问题,王利民认为,中国以传输知识为主,而西方的教育里会把知识的传播与实践较好的结合在一起。由此从内到外的提升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他提到,在西方的教学里,他们把社会责任分解到日常生活,分解到每个学科、每个专业,而并不是填鸭式的灌输一堆大道理,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东方的教育在基础教育方面做的更好,西方的教育可能在结合社会的责任,结合社会的实践等方面做的更好一些。”
走进自然 走进社会
在如何培养中国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问题上,王利民认为,不需要将培养一词想得过于复杂,社会责任感起源于对自然的认知、了解。当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增加,参与性增强,就会产生对于自然的敬畏,把这种敬畏融入到生活、学习、和工作里,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把对自然的敬畏,更好的转化为对社会的关爱。而现在很多学生为了去国外读书,去开一些参与社会实践的证明,这类现象层出不穷,王利民表示,我们不能把西方引导学生参与自然、社会实践的工作理解成就是要一个证明。“这类现象提醒了中国教育,我们不能鼓励学生开证明,去应付国外学校申请所提出的要求。社会应该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参与实践,这样的话才能把社会责任感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面。”
培养青年人知行合一精神
环保是一种坚持,而不是热情。一次环保活动可能会让所有人热情高涨,但之后还是我行我素,没有养成环保意识。王利民认为,一次活动解决不了一个习惯,因为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要坚持七次,在中国学习,仅仅学习知识,而并没有学习怎样去做,这是中国教育体系里的缺失。国外教育把社会实践、情怀、生命、教育结合在一起,即所谓的知行合一。中国的孩子需要学习这种知行合一的精神。具体来说,青年人应该在养成一些环保习惯之后,再投身到环保公益里面去,将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