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古城西安的大街小巷,走进高大的城门,抚摸厚重的城墙,走进华清池五间厅、兵谏亭、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指挥部、止园等一座座西安事变旧址,虽不见当年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但透过一张张照片、一页页档案、一件件文物,历史仿佛就在记者眼前,昨日依稀可见,民族存亡关头,张、杨两将军兵谏抗日的英雄气概依然气贯长虹。
自西安驱车向东30公里,便到了临潼华清池。华清池园内,一座砖木结构的厅房,因由五个单间厅房相连故名五间厅。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入陕,均下榻五间厅,在此策划高级军事会议,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国策,强迫张学良、杨虎城率东北军、十七路军进攻红军。张、杨两位将军为促蒋抗日救国,在此谏阻蒋介石放弃内战政策,联合红军抗日,蒋介石断然拒绝。张学良、杨虎城遂于12月12日联合发动“兵谏”。如今,在五间厅的玻璃窗、墙壁上,还保留兵谏时发生激战的累累弹痕。
从五间厅登骊山,山路陡峭险峻,至半山腰处,只见一亭檐牙高啄、勾心斗角、临空而立。这是一座不起眼的小亭,但又是一座和重大历史事件紧密联系的小亭——“兵谏亭”。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成命士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在侍卫搀扶下从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随后被搜山部队发现,送往西安。后来,在这一地方盖了这座小亭。
“小朋友们,眼前看到的这座楼就是西安事变时,周恩来、叶剑英等老前辈来西安住的地方。1936年12月17日,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率领中共代表团赴西安同张、杨协商,与蒋介石谈判,迫使他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边的中楼就是张学良、杨虎城会谈并与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等谈判的地方。”西安事变纪念馆的讲解员为来这里参观的中小学生和家长现场讲解。
西安事变纪念馆又名张学良公馆,是在张学良公馆和杨虎城“止园”别墅旧址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座专题性纪念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建于1932年,为东西排列的三座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1982年,国务院将这里辟为西安事变旧址,并建立西安事变纪念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陈列着以西安事变史实和人物生平为特色的实物、图片展览,如今这两处遗址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在一本厚厚的留言簿上,记者看到,不少参观者饱含敬意地写道:“向中华爱国之楷模致敬!”“永远怀念那些为国无私奉献的人们!”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人们纷纷来到西安事变旧址参观,缅怀英烈,铭记历史。“我父亲是老兵,来西安事变旧址缅怀先烈是老人多年的心愿,这次我是专门抽时间陪同父亲来这里了却心愿的……”来自山西的侯霄鹏告诉记者,纪念馆近200幅历史照片、数十件实物以及函电等文物,吸引老人不时驻足细看。
“带孩子参观革命纪念馆和旧址,能让孩子牢记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从小培养爱国精神,激发责任担当意识,这是比任何一本教科书都要好的教材。”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带着孩子特意从成都赶来的李女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西安事变纪念馆开馆20年来,共有近150万名群众前来参观,其中70多万名是大中小学生及未成年人。纪念馆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国教育报记者 冯丽)
【抗战记忆】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史称“西安事变”。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