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日电 今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60周年庆暨秋季教育论坛在京举行。论坛聚焦“深化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高校中青年培训班、省地教育督学班、地市教育局长班、省市教育厅研修班,等5个培训项目500余位学员参与本次论坛。以下为本次论坛的精彩发言摘录。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 俞伟跃:各位领导、同志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挑战与对策为主题,举办建院60周年院庆论坛很有意义,对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谋划教育“十三五”规划,落实规划纲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谨代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表示诚挚的问候。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基础教育坚定不移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牢牢把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这个主题,不断加大投入,立足补齐短板,加大倾斜力度,推进全面普及各项任务顺利完成,整体事业稳步推进。从普及程度看,学前教育三年2014年达到70.5%,比2009年提高19.6%,高出2015年规划目标10.5%,提前6年实现规划纲要2020年的目标。
义务教育在2011年全面实现,在全球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2014年小学入学率达到99.8%,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3.5%,普及程度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高中阶段入学达到86.5%,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1%以上。这些充分表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增长,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工作与中央的要求,群众的期盼,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处于爬坡过槛的攻坚阶段,实现规划目标进入5年倒计时的阶段。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难题多,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紧迫感忧患意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领导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紧紧围绕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这两个工作中心,创新工作思路、方法、模式、载体,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基础教育事业实现新发展。
第一,促进公平,积极应对新型城镇化挑战。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义务教育城镇化率已达到72%,超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8个百分点,且增速也明显快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适应城镇化发展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深刻认识城镇化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准确研判新趋势、新特点,抓住机遇,解决中部坍塌,西部追赶等问题,统筹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一要大力支持农村学校,推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落实20条底限要求,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消除超大班额现象,保障城乡学校、校舍、操场、仪器设备、食堂、宿舍、厕所等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做到人人有座凳、网络全覆盖、开水全都有,厕所不排队。农村教育教师至关重要,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下一部我们要着力做好计划的实施,拓展乡村教师补助渠道,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形成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
二要积极均衡优质资源,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办学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则,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在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生活动、课堂改革、质量考核、督导等方面实行多校协同,实施有效衔接的中小学管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全面提升学区内教育教学整体水平。要完善乡村中心学校管理体制,统筹乡村内教育资源配制,在经费的拨付,资源的投入,师资的配制上要优先满足村小、教学点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运转保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要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部将按照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分类指导各地做好这方面工作。各地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依法落实流入地政府责任,消除随迁子女就学保障,提高公办学校接受随迁子女就学的比例。根据实际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安置随迁子女在民办学校就学,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与民政、妇联等部门的配合,敦促家长履行监护职责,将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列为当前重点的关爱服务对象,优先安排他们进入寄宿制学校就读。针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等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关爱,促进他们平安健康成长。
四要特别重视特殊教育,坚持普及和提高并重,会同中国残联等部门落实一人一案。将未入学适龄的残疾少年儿童的核实和教育安置任务分解到县,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到85%以上。会同财政、发改等部门落实好特殊教育重大项目,在制订十三五规划时争取设立项目支持30万以下的县建设综合性的特殊教育中心。我们要加快出台支持普通学校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加强资源教室的配备,力争年内发布。盲、聋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依据新课标全面起动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第二,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遵循规律,勇于创新,务求实效,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要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品德作为首要素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完善工作体系、理念和手段,促进内涵发展。 一要整体提升德育工作水平,要深入贯彻落实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德育工作的意见,不断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贯穿融入上下工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见成效。把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制度规范等结合起来,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当前特别要做好刚刚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的落实工作,传承弘扬爱国、孝敬、文明、礼仪等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和三爱三俭的教育,继续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普及校园足球,促进学生体魄强劲,意志坚定,改进美育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绪和人文关怀。要重点落实教育部刚刚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让孩子们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出出力,流流汗,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制订出台家庭教育的指导意见,强化家长责任,更新家长观念,提高家教能力,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舆论合力。二要统筹推进学前教育,坚持整合资源与建立机制并重,狠抓落实,统筹推进。召开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期推荐会,各地继续加大工作和推进力度,加快出台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普惠性民办园扶持配套政策措施。遴选部分地区开展学前教育改革实验,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广科学保教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要加快推进均衡发展,截止到目前全国有883个县通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还没有实现义务均衡发展的地区要以更强的改革决心,更大的工作力度,更有力的政治措施,切实解决均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快步伐,迎头赶上。按照备忘录的要求,抓紧普及,抓紧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实现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的地区要继续把它放在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内涵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学校品质的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要全面提升高中办学水平,强化统筹协调,优化结构,扶植困难地区,促进健康持续发展。对课改典型加强跟踪调研,指导各地开展不同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召开全国普通高中育人模式改革经验交流会,引领改革方向。结合研究高中免费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建立健全普通高中经费投入机制的办法,促进高中健康持续发展。
五要继续深化课程教程改革,加强和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语文、历史课教学。建设大、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课程教材体系。要加强法治教育,统筹校内外社会法治资源,让儿童、少年在课堂教学中,在校外活动中,在生活经历中学法懂法,养成法治的思维,遵守法治的习惯。让法治的思维,法治的精神贯穿在孩子们成长的全过程。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注重学识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一些地方可以探索开展课程整合试点,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教材的吸引力。
六要大力提升教育装备水平,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有关部门刚刚印发的《新形势下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服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教育装备在提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目前正在制订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础教育装备工作,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等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全国基础教育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等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改善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办学基本配制,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探索,做到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