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到了,该不该送礼?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边是家长苦恼送不送礼、送多少,一边是老师纠结收不收礼、怎么办,各自有各自的为难。家长苦恼、老师纠结,国人尊师重教的传统,正演变成一道令人焦虑的考题。(9月9日新华网)
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是设置教师节的目的之一,但是尊师重教不能以是否给教师送礼来衡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为教师,就不能收学生及其家长送的礼品,否则,既加重学生家庭负担,也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个别教师依靠职位优势寻租成功之后,在调位、学习关注、班干部任用、保送生推荐等方面对送礼者的孩子予以照顾,容易让学生产生投机心理以及“送礼就能办成事”的不良暗示,对学生心灵而言,是一种严重伤害。
因此,教师节绝对不能演变成“送礼节”,教师也绝对不能收家长送来的礼品,社会以及监管部门对于教师收礼行为必须“零容忍”。话虽这样说,但是现实却不容乐观,就在近日,江苏省南京市某小学校长,就因公然向学生家长索要礼金被就地免职。而此前黑龙江省依兰某高中教师因本班学生未向任课老师送礼,当堂训斥全班学生;江苏省无锡市某中学教师在微信群对比学生送的礼品……种种现象说明,教师节接受家长礼品的现象并未绝迹,而家长们一到教师节就患上“送礼焦虑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个别地方,教师节送礼依然大行其道。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发布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明确禁止教师“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触动这条红线者,最重可予以开除或者解聘。但是因为有些家长看到了送礼之后的“好处”,焦虑之后,还是选择了送礼,而个别教师依然“照单全收”。
也因此,治理教师节家长送礼、教师收礼行为,必须提上日程。除了正确引导家长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求教师自律。明确要求教师绝对不能接受学生任何礼品(学生自制的卡片除外),最好签订承诺书,目的是让焦虑中的家长放心,以放弃送礼的念头。近日,长沙金海中学的每位家长都收到了学校送出的一份特殊礼物——孩子就读班级所有科任老师签名的“廉洁从教”师德承诺书,家长们称这份师德承诺书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这种做法就值得借鉴。
当然,在要求教师自律的同时,最关键的还是要监管到位。教育部门可以联合家长、媒体等社会各界构筑师德监管网,以加强监管。应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做到有诉必查,决不姑息。特别是教师节及学校开学、学生毕业等节点,对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开展高频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只有教师自律与部门监管同时发力,教师节异化为“送礼节”的不良现象才能够销声匿迹。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