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孩优小迪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天一到下午三点的时候,小学校的门口就聚集了大批的家长。后来才知道是小学放学时间改掉了。
“作业少了、校门关了、学校不管了、家长没辙了。”这是多数家长的吐槽。家长们纷纷无奈表示:这不是逼着妈妈当“全职妈妈”吗?实在没人帮忙,又有升学压力在,就只能靠钱解决问题,变相火了培训班。
于是,放学时间改变,无奈的家长只能把孩子送去课后班,导致“课内减负、课外增负”已成较普遍现象。调查资料显示,近七成中小学生在课外参加各种培训班和“一对一家教”。这使得孩子却感觉负担加重。“放学后的课外班上,我常常感觉很累,昏昏欲睡。”北京市一名四年级小学生说。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农村地区,部分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缺乏,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学生放学后无所事事,恐会成为电子游戏厅、网吧的“常客”。
放学时间改变,如何“真减负”放学时间改变治标不治本
据孩孩优小迪了解,一位教育界人士指出,限制在校时间等减负令的初衷是好的,但减负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不标本兼治,不综合施策,很难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
“减负的核心是改革教育内容、方式、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标准等造成‘负担’的源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今年以来,教育部加强学籍管理,严格落实就近入学等政策,北京市超过八成小学生就近小升初,为中小学生减负奠定基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力图从改变高考“指挥棒”的调节作用入手,改变“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弊病。
孩孩优小迪认为减负不是机械地减少孩子在校时间。如果不缓解小升初择校热,不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不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学生还是会“每分必究”,“减负令”就难免变成一纸空文。
盘点|近20年多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减负举措
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
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2004年,教育部提出新形势下的减负措施——“五坚持、五不准”,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严格执行。其中就包括了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不准占用学生休息时间组织集体补课等规定。
2009年4月22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再次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写入教育规划纲要中。
2011年全国两会,“减负”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拟定《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征询意见。十条规定包括: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规范考试,等级评价,一科一辅,严禁违规补课,坚持体育锻炼,强化监督。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