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二部委通知
政策法规
健康标准
调研报告
热点新闻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政策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 中国该向世界展示什么?

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介绍,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文、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选择学习与中国相关的课程,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中国目前已经超过法国,成为继美国、英国之后的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面对这样的信息,我们不能仅有情绪上的满足,相反要有更大的危机意识,要意识到并准备好向世界展示怎样的中国。

在历史上,来自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民族的留学生长时期地、络绎不绝地来中国学习,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了许多有助于其发展的滋养。包括明代以来,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也将了解到的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在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中参与了欧洲价值体系的建构。只是在近代以来的百余年中,中国人才越来越多地走出去留学、求知、镀金,在留学交流方面一直呈现出明显的“逆差”。

作为曾经的留学输入国,中国是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和东亚文化圈的中心,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始终会对世界产生影响。而中国在近代以来长期被忽视,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逐渐丧失,连中国人自己也越来越不熟悉自己的传统,在逐渐强化的“西学东渐”影响之下,不少中国学生了解美国比了解中国多了,使用中文比使用英文少了。直到21世纪的今天,在中国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留学的逆差才可能逆转。为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与准备。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就非常关注外国留学生的来华学习,并在北京大学先行探索之后,很快在北京外语学院组建并分出北京语言学院,即今天的语言文化大学,其中的“来华部”就是高度专业化的接收外国留学生的专门机构。只是当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数量是很少的,也是被严格控制的,多是价值输出的内容,形式也比较僵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面向世界、派出学习的同时也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接纳留学生,向世界展示的也不仅是中国当代价值,涉及的内容几乎遍布所有专业。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加入了WTO,在教育进一步开放的承诺中,中国人也开始意识到本土文化的世界价值。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我们在国外已建了百余所孔子学院,“走出去”的工作已经开始,而另一方面,热情好客的中国人还特别关注“请进来”,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来华留学生资助的力度也大大加强。

显而易见,中国的吸引力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历史,有恒久弥坚的中国精神和独具特色的中国智慧,也有现实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巨大影响力。在中国需要世界的同时,世界也需要中国,特别需要借鉴和参考中国的发展经验。由此可见,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增加和多元背景,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和应对。

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到来自远方的朋友为何高兴?因为可以交流,可以相互启发,可以在明显的差异中鉴别良莠,可以通过比较认识自身,并能够促进人类文化生态的繁荣和发展。中国人走出去留学是国际化,外国人来华学习也是国际化。通过来华留学生我们不仅可以传播中国的理念和精神,也可以充分感受丰富的世界。

一般而言,留学输入国是有实力和吸引力的。我们的实力何在?吸引力何在?尽管我们今天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在不少专业研究领域已经具有先进水平,但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在经济、科技、商业、金融、法律等领域与世界强国还有差距。所以对于中国人而言,来华留学生的增加应首先激励我们认识自己,不仅要正确认识中国的现实,也要充分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哪些可以为世界、为人类做出贡献。比如,中国的“耕读传家”是学习型社会的一种传统方式,中国近代的乡村建设实践和20世纪末的“农科教三方统筹”也曾受到世界瞩目,但是,我们目前的发展却对这些重要的历史经验关注不够。再比如,屠呦呦等发明的“青蒿素”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医药的重要价值,但我们的中医人才培养却在按照西医的模式越来越多地销蚀中医药独特传统的特色和价值。

在我们的教育、思想出现僵化和障碍的时候,留学生的来华学习与研究可成为我们跳出窠臼、解放思想的重要参照和契机。如在上述乡建、中医两方面的发展中,外国留学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等)的研究更客观、更有借鉴意义。他们的体会和成果不仅可帮助我们找回自信,也可以更有力地告诉世界,在发展中的中国,确实有许多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启发意义的独特思路和智慧。不管是出国还是来华、当学生还是当先生,我们的心态应该更开放与平和,我们对自身的认识更应该客观、充分。韩愈曾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关键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有了真正的“道”,则求学者便会络绎不绝,聪明的施教者更能从中获益。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分享到:
来源:人民网  2017-08-20  27844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