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二部委通知
政策法规
健康标准
调研报告
热点新闻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政策新闻 > 调研报告 > 正文

关于未成年人成长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营造和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调查情况

1、调查目的:总结贯彻落实中央[2004]8号文件《若干意见》:进一步探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举措、新途径、新办法。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以无记名方式自主填写,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思想、看法和建议。

3、调查对象:组织部分高、初中学生,共100人参与了答卷。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

(一)学校教育

1、学生普遍喜欢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在回答“您喜欢学校的德育课程吗?”,回答“很喜欢、喜欢”:初中生占96%,高中生略低些占83%.全部调查对象100人中,无一人选“讨厌”!

——可见,学生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都渴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渴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高考唯一,分数至上”的思想是社会、教师、家长强加给孩子的!在“请留下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栏中,学生普遍呼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多让我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学校砍掉一些副科课程,对老师任意占用副科时间补课,都极为反感!

2、学生对学校社团组织开展活动不太满意。在回答“你们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开展全校性的活动,一个季度有几次”中,选择“开展1次活动”:初中生38%,高中生高达75%!在回答“您希望加入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吗?”高、初中回答“渴望、非常渴望”的均占79%,“不想加入”的仅占3%!学生认为共青团、少先队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帮助较大”的占82%,主要帮助是“能展示才华、提高思想修养、提高学习能力、广交朋友。”

——在高考“魔棒”指挥下,学校社团组织难于正常开展活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建议”栏中,学生普遍要求学校社团组织多开展活动,而且表达了渴望加入社团组织的愿望。一位高中生还“希望学校向高年级学生介绍党的知识,希望创造条件加入共产党。”

3、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在回答“您最崇拜什么样的人物?”45%崇拜“爱因斯坦、鲁迅、雷锋”等英雄人物;20%崇拜“周杰伦、李宇春、姚明”等明星;高中生崇拜“父母”占32%,初中生占10%;崇拜“老师”高中占7%,初中占22%。

——在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呈现多元化价值观。甚至还有高中生回答崇拜“自己”,崇拜“邻家少奶奶”。

4、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现状未能改变。在回答“您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初中生63%选择“准备考大学”,高中生高达81%;初中生23%选择“为就业做准备”,高中生则仅占13%!

——我们强调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的效果并不明显,在高考“魔棒”指挥下,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

5、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基础教育不扎实。在回答“您熟悉中央8号文件(即《若干意见》)吗?”选择“完全不知道”:高、初中均占51%:选择“熟悉、非常熟悉”:高、初中生惊人地相似都是占4.5%。问卷要求学生回答思想道德教育中“三观”的具体内容:高中生答题正确的占13%,初中生竟然是“0"!

——《若干意见》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竟有一半的学生“完全不知道”;平时经常说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生竟很少人矢口道!这说明学校对思想道德基础教育重视不够,学生思想道德理论知识不够扎实。

6、老师在教学中重于“教书”,疏于“育人”。在回答“您认为最了解您的人是谁?”选择“老师”:高中生占2%,初中生竟然是“0”;回答“您的烦恼与苦闷最喜欢向谁倾诉?”选择“老师”:高、初中生惊人地相等都是l%;而选择向“好朋友”倾诉:高、初中生均占64%。

——可见,老师与学生沟通、了解得太少。一些老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建议”栏中,学生普遍反映“老师动不动就发脾气,体罚学生,向家长打小报告,学生违纪就罚款20-50元不等。”老师与学生之间“心距”较远。

7、“平凡教育”缺失较为严重。在回答“您将来的理想职业是什么?”33%选“国家公务员”,30%选“教师、医师”,25%选“厂长、经理”,而选“工人、农民”仅占0.5%,高中生竟为“0”!

——这种现状触目惊心,将来谁来当工人、农民!这说明我们社

会太过偏重对“名人、大人物”的宣传,而对普通工人、农民宣传太少。“金字塔尖”再高,也要庞大无比的“塔基”来支撑!正确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名人、伟人,平凡人、普通人都应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二)家庭教育

1、两代之间的思想交流不太理想。在回答“您与父母经常进行思想交流吗?”“经常交流”的占29%,“偶尔交流”的占42%,“极少和从不交流”的占29.5%。认为“不能与父母进行正常交流的主要原因”,35%选择“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16.5%认为是“父母独断专行”。

——可见,两代之间思想交流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当父母的对孩子学习成绩关心较多,而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心理关心较少,父母与孩子交流的主动性不够。

2、孩子对家长的陋习极为反感。在回答“您最讨厌家长的哪些陋习?”父母“吵架”成为孩子最讨厌的陋习:高中生占60%,初中生占42%;其次是“打麻将”:高中生占17%,初中生占28%。此外,有父母还有唠叨、酗酒、赌博、独断专行等陋习。

——可见,若要孩子成为好孩子,父母首先要成为合格的父母。正如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3、中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在回答“您的睡眠时间一般是几小时?”中,高中生睡眠时间明显少于初中生,睡眠时间“6小时以下”:高中生占l8%;“6—7小时”:初中生占15%,高中生占60%;“7-8小时”:初中占49%,高中仅占15%;“8小时以上”:初中占60%,高中仅占7%!

——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长,考试的压力加大,牺牲休息时间做功课的现象就越严重。如果调查对象是高三学生,这种情况将更为惨烈。所以,在“建议”栏中,学生普遍呼吁:老师少布置课外作业,不要占用自习课,学校多给学生正常的节假日!谁都知道,身体健康是成才的基础,也是成功的关键——笑在最后才能笑得最好!

4、老师与家长沟通、互动做得不够。在回答“您的父母与学校老师经常保持联系吗?”选择“经常保持联系”:高、初中生均不到14%;“偶尔联系”:高中生占35%,初中生占51%;“极少联系与除家长会外,没有联系”:初中生占34%,高中生占51%!家长与老师的联系方式,80%都是“手机联系”,而“网络联系”为“0”!

——可见,在孩子教育上,学校与家长缺乏应有的沟通与互动,没有形成一股合力,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5、中学生的业余和节假日生活非常单调。在回答“去年一年,您大概买了几张CD、VCD、DVD唱片?”75%的学生“一张也没买过”,购买“5张以下”的占18.5%。少数学生甚至不知道什么是CD、VCD、DVD!“一年中,购买课外书籍l—10本”:初中生占62%,高中生占80%。在回答“您双休日、节假日(除作业外)主要做什么?”选择“看电影、看文艺演出”:初中生占21%,高中生占11%;而“没地方可去,只好呆在家里”:初中占62%,高中占70%!

——中学生的业余生活绝大部分都是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孩子们的业余生活单调乏味。在“建议”栏中,学生普遍呼吁:“希望学校把节假日还给我们!”由于课外作业量太大,中学生无暇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6、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在回答“您赞成‘5+2=0’?(即孩子周一至周五在学校接受完教育,周末两天回家后基本上就被抵消)的说法吗?”选择“不赞同、完全违背事实”:初中占82%,高中占73%。

——这说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虽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相反,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宜片面夸大其消极作用。

(三)社会教育

1、社区教育是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在回答“您参加过所在社区举办的活动吗?”选择“偶而参加”:高、初中生占82%。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在社区开展活动要经常化”。

——这说明,在社区组织活动还未达到经常化,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成长影响有限。而社区普遍经常开展活动,会对配合学校与家庭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2、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与使用都较为正确。在回答“您对‘禁止中小学生进入营业性网吧’持何态度?”选择“赞成、基本赞成”:高、初中均占72.5%;“极少上网、从不上网”:初中生占40%,高中生占45%;“平均每天上网1—2小时”:初中生占88%,高中生占60%;“上网查阅学习资料”:初中生占76%,高中生占17%;“上网打游戏、聊天”:初中生占47%,高中生占76%;“经常进营业性网吧”:高、初中生仅占6.5%;上网的中学生“有网上恋人”:高、初中生均占1%;“对上网有瘾”:初中生占2%,高中生占7%;“上色情网站、欣赏裸体画面”:高、初中生均为“0"!

——可见,互联网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片面夸大互联网对中学生的消极作用,“网络猛于虎”的观点。50%的中学生都认识到互联网有利有弊的“双刃剑”作用,大多学生都能趋“利”避“弊”。相反,互联网对中学生扩大视野,帮助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

3、学生法律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在回答“您知道与未成年人权益密切相关的‘两法’吗?”选择“不知道、从未听说过”:初中生占73%,高中生占44%;能够写出这“两法”的人:高中生占27%,初中生竟为“0”!

——这说明,学生平时学习法律知识不太用功,掌握法律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也表明学校对宣传“两法”(即《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功夫下得不够。

4、学生利用法律保护自我的能力较差。在回答“您经常参加有关知法、用法、执法方面的活动吗?”选择“极少、从未参加”:初中生占83%,高中生占93%;回答“当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您会怎么做?”选择“哑吧吃黄连,自认倒霉;以牙还牙,教训对方”:初中生占25%,高中生占33%。

——可见,因为参加法律实践活动太少,导致中学生在利益受侵害时,利用法律手段讨还公道的比例偏低。在“建议”栏中,学生普遍呼吁: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自身问题

1、学生普遍希望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回答“您赞同‘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无所谓’的看法吗?”选择“不赞成、坚决反对”:初中生占88%,高中生占93%!

——这说明,绝大多数中学生能正确对待德智体美劳的关系,并不认为成绩好就可以“一好遮百丑”。可见,“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校、老师、家长强加给孩子的。

2、学生在思想道德实践行为上比较矛盾。在回答“在公共汽车上遇到站着的老弱病残者,你会怎样做?”选择“主动让座”:高、初中生均占79%;“怎样看待考试作弊”,选择“是不诚实的陋习、是自欺欺人”:初中生占77%,高中生占71%。相反,在回答“考试时,朋友要求你提供答案,您会怎样做?”选择“条件允许会帮助朋友、设法帮助朋友”:初中生占37%,高中生高达60%。回答“在商场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您会怎么做?”选择“跟营业员吵架、自认倒霉、不知该怎么办”:初中生占38%,高中生占65%!

——这说明,掌握道德理论知识与思想道德实践上有所脱节,中学生很难将思想道德理论贯穿到思想道德实践中去;也表明社会上成年人讲情面,哥们义气,对未成年人有较大负面影响。

3、学生的烦恼主要来自学习成绩上不去。在回答“您的烦恼和苦闷主要来自哪方面?”选择“学习成绩上不去”:初中生占51%,高中生占60%。学生“减轻压力和苦恼的主要方法”是“看书、听音乐、打球”:初中生占66%,高中生占71%。

——这说明,影响中学生快乐的主要原因还是高考压力太大,而且这种压力随年级增长成正比。

4、学生渴望了解性知识,但又感到不好意思接触。在回答“您对学校开展性教育持何看法?”选择“渴望了解”:高、初中生均占31%,而选择“不好意思接触”:初中生占32%,高中生占45%。学生了解生理卫生知识、性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电视节目、学校开设的生理卫生课、父母传授”:初中生占952,高中生占992,而“上网涉猎”:初中生占5%,高中生占l%。

——可见,中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是比较健康的,选择的渠道也是完全正确的。在“建议”栏中,高二学生强烈要求学校恢复被砍掉的心理卫生课,他们渴望掌握科学的性知识。

三、存在的问题

1、社会方面

由于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乘隙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二是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滋生蔓延,三是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四是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五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六是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七是文化产品、活动场所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八是社会上其他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

2、学校方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没有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重要”等问题,出现分数是学生前程的敲门砖;排名是教师的荣辱榜;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忽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畸形局面。没有全面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与思考,学会生存与发展,学会关心与同情,学会合作与做人”。

3、家庭方面

一些残缺家庭和缺乏正确教育方式的家庭对未成年家人造成的身心危害。一些家庭对孩子教育不当,采取过分溺爱或简单粗暴的方式,也易造成不良影响等等。

4、文化建设方面

一是公共文化社区规划、建设滞后。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场所少的可怜,不能满足未成年人的需要。二是一些地方不能正确处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拆除城市黄金地段的公共文化设施,建造宾馆、商厦的事时有发生。有的建在城市边缘,不方便使用。三是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经费不足。致使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往往以出租场地、开办其他经营项目等方式来弥补经费的不足,削弱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基本功能。

5、外部环境方面

学校周边治安问题较多。一些地区社会闲散青少年冲击校园、滋扰教学、伤害师生等现象时有发生。校园周边的网吧简直是“电子海洛因”,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网上暴力、赌博、色情、邪教、犯罪、毒品等信息,在诱惑和毒害学生。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以各种借口抢劫中小学生的财物。很多学校由于诸多因素,校门前秩序混乱等等。

6、思想道德教育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未成年人的实际。目前道德标准高深的理论远离了未成年人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未成年人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未成年人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未成年人人格和心里塑造处在分离状态。

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未成年人的主体。包括传统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未成年人出发,而是把未成年人作为被塑造的客体,这样造成与目前未成年入主体的核心价值相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

三是,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未成年人的现实。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未成年人之间、未成年人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四是,道德教育认识与行为相脱离。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华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社会化,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

以上情况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几方面问题:

一个中心: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多,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与党的培养目标,与“四有”人才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两个矛盾:未成年人自我期望值高与改革的矛盾,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文化娱乐设施的矛盾。

三个压力:学习、经济、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分分是学生的小命根。所以有的学生承受不了学习上的压力而跳楼自杀。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家庭人均月收入260元以下的;家庭经济能力脆弱,难以支撑学生完成学业。就业压力,人才招录和使用上某些不公平竞争,使未成年人感到将来就业压力相当大。

四个转变:由关心中国的国情转变为关心西方思潮,从关心国家领导人转变为追星;由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转变到比较求真务实;由关心国家、关心社会,逐渐转变到关心个人;由一味地追求出国留学,转变到国内寻求才之地。

五性

兼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未成年人开始追求进取务实,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

主体性。很多未成年人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足。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

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群体的多样性。未成年人对成才的设计是多视角、多方位的。①以学业为目标;②以从事社会活动为目标;③以出国、经商、赚钱为目标;④对人生未来的发展没有正确目标。

时代性。未成年人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公平、效率、竞争、资历的时代特征。

不稳定性。未成年人对同一问题的判断,会因为听了一场英模报告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说明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很强的可塑性。

矛盾性。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未成年人在价值观念上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受到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产生疑虑;一方面在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又感到无所适从。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迸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

四、提出十大对策与建议

1、端正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针,始终保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创新教育方法。当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单调,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践,学生感到厌烦,难于入脑入心。一些学校开展德育活动,总是贴标语、挂横幅,一阵风、走过场,大造声势,表面风光,而实际收效并不好。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求真务实: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同时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励他们的创造性,努力使思想道德建设真正入脑入心,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3、强化体验教育。在实践中育人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体验教育”。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为此,我们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体验教育,比如“跟父母上班”、“我是校长助理”、“假如我是盲人”等,通过这些主体体验、跟随体验、模拟体验、换位体验,使学生获得真实的生活感受,从而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还可以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农村、军营、社区开展志愿活动;到青山绿水的大自然中感受自然,感悟生活。让未成年人在社会实践中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磨练意志;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知行合一,形成习惯。

4、营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精神面貌的总和。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无处不在,我们没有必要谈“网”色变,一味“堵”、“禁”,这样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校要创造条件,营造校园绿色网络环境,融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学校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书明志,陶冶情操。可以征集健康童谣、儿童歌曲、卡通画、动漫制作等,举办校园展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努力使校园文化建设朝着规范化、个性化、人本化、艺术化、现代化方向协调发展,打造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生态校园、数字校园。

5、发挥学校社团组织的作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等社团组织要坚持“实践育人”的原则,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比如,18岁成人宣誓仪式、手拉手、保护环境、挫折教育等;定期组织团员、队员到各类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让未成年人在团队活动中学习、思考和领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6、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学校要保质保量完成法制课程,扎实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切实开展“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律自护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任公、检、法中业务精、素质高的同志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请他们为学生现身说法,开展法制教育。还可以组织编写《未成年人法律知识读本》,让青少年了解法律、懂得法律,自觉遵守法律。

7、建设专兼职队伍。教师是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自身也要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行为准则,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要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走近学生,贴近心灵,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心灵的导师。学校还可以积极构建校外专、兼职辅导员队伍,聘请社区内的“五老”担任义务辅导员,积极开展校外教育活动。

8、加强家庭教育。一位名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不仅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也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长务必端正教育理念,坚持教知识、重做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家长要改变高压、专制、棍棒的陈旧教育方法,坚持平等、民主、人本的新型教育方法。社区、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对于单亲家庭、特困家庭、外来工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特殊群体,要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的子女幸福健康地成长。

9、净化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成长密切相关的文化、公安、工商、电信等部门要竭力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治理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的力度,整治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声讯台等传播的有害信息,尤其要查处学校厨边非法出售的色情口袋书、黄色卡通画、暴力游戏软件,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10、形成“三教”合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教”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理顺各种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分工与责任,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家庭、社会的呼声要统一,评价标准要一致,形成规范的评价体系,健康的价值导向,逐步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构建立体型、整体化的教育网络,形成学校有人教,家庭有人管,社会有人抓的工作格局。政府要创造条件,改善和新建一批未成年人的活动设施和实践基地,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搭建平台,营造和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分享到:
  2014-12-03  8412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