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二部委通知
政策法规
健康标准
调研报告
热点新闻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政策新闻 > 调研报告 > 正文

关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好在哪里 难在哪里?

日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师生以苏州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苏州市东渚、市区和金庭三个地区共65位寄养儿童、38户寄养家庭进行了详细调研。调研发现,家庭寄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孤残寄养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家庭寄养需要得到政府、社会和家庭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家庭寄养有利于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

国内外孤儿养育经验表明,福利机构养育不是最好的方式,近年来各地福利机构探索家庭寄养模式,由政府出资,将部分孤残儿童寄养在有条件的农村或城市家庭,让孩子走出封闭的福利院,感受家庭温暖,同时有利于孤儿回归家庭、健康成长。

此次被调查的65名寄养孩子中,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已满18岁。除了极少数正常的孩子,大多数孩子患有多种疾病或不同程度的残疾,如癫痫、智障、脑瘫、唐氏综合症等。由于身体残疾和智力缺陷,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儿童完全不能自己穿衣吃饭,生活无法自理,大多数的儿童不识字,发音不清晰,不能讲简单的句子,不会简单的算术。

今年70岁的刘先生说起寄养的“女儿”时很开心:“她已经20岁了,上的是技校,现在在单位实习,快要毕业工作了。”当年刘先生的老伴在儿童医院做护工,正巧碰到这个福利院的孩子生病住院需要照顾。“当时孩子到家时只有6个月大,患有脑积水、贫血。为了让脑积水消除,医生关照一定要天天头朝上抱着。”之后,孩子在刘先生夫妇的精心照顾下身体逐渐康复,并且在福利院的多方协调下进入正常学校学习。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寄养孤残儿童的家庭中主要照料人须具有丰富的经验、较强的能力、高度的责任心以及极强的耐心。”参与课题调查的苏大社会学院学生石庆龄说,调研过程中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寄养儿童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互动良好,寄养家长对寄养儿童生活照料较好,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在寄养前有所提高。

家庭寄养模式的社会接受度依然不高

“目前家庭寄养模式开展的难点之一是寄养家庭数目不足,因此加大宣传是扩大寄养群体的必由之路,能够促进大众了解、认同和支持这一行为,从而呼吁更多的家庭加入到家庭寄养队伍中。”石庆龄说。

调研发现,目前寄养制度在苏州的辐射范围依然较小,呈现出寄养儿童与寄养家庭的数量不成正比的状况。

调研统计显示,虽然在日常简单交往上寄养儿童的邻居对寄养儿童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但当涉及更深层次的交往时,则接受度明显降低。

“这表明公众并未完全接受寄养儿童与寄养事业,对寄养模式仍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该项目指导老师、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宋言奇教授表示,“虽然目前寄养家长能够获得国家支付的劳务费,但他们更多地是奉献爱心,这一点不仅寄养家庭应认识到,而且也应是普通老百姓的共识,要通过宣传让老百姓认识到寄养行为的公益性质。”他认为,社会对寄养行为的肯定和赞赏是寄养家庭的精神动力,能够减少对寄养家庭的舆论压力,增加“正能量”。

孤残儿童寄养能力亟待全面提高

家庭寄养模式不仅注重“养”,还要注重“养、教、治”的结合。但在现实中,“教”和“治”却一直存在缺失。

苏州福利院儿童福利指导科科长俞海英介绍说,由于大多孤残儿童无法正常地进入托幼机构或普通学校就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州市福利院在开拓寄养点的同时,也着手在寄养点社区建设“寄养儿童阳光之家”。聘请专业老师每天为孩子们上半天课,康复医生每周两次来到这里指导康复训练,社区志愿者也会定期上门服务。同时她也坦言,目前参与家庭寄养的人员数量缺乏、文化程度偏低、要推进家庭寄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家庭寄养工作质量还需长期努力。

在宋言奇教授看来,推动家庭寄养事业的进步,除了常规手段,还需要创新思路,逐步健全家庭寄养模式的内部机制。譬如进一步完善寄养儿童评估机制和寄养家庭评估机制,考虑孤残儿童和寄养家庭的双方条件合理匹配,这样才有利于寄养儿童的健康成长成才。“要增强‘教’和‘治’的力度,就必须加强康复中心建设,对寄养家长进行康复训练和紧急救助知识的培训,尽力帮助孩子减轻病情。可以安排儿童社工和特殊教育老师对主要照顾人进行专业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宋言奇说,家庭寄养模式必须把“养”“教”与“治”三者有效整合起来,才能大幅度提高寄养服务质量,寄养儿童的幸福指数也才能得到持续升高。

分享到:
来源:光明日报  2015-03-15  13142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